导读

作者:[日]陈舜臣 著 发布时间:2020-12-30 17:25:15 字数:3208
  对于很多在昭和时代(1926-1989年)成长起来的日本人来说,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是两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日本历史要看司马辽太郎,中国历史要看陈舜臣”俨然成了一种固定观念,可以说战后日本人的历史观是建立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之上的,巧合的是,两人既是同窗,亦是挚友。司马辽太郎钟情于解读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的乱世英雄,他笔下既有叱咤风云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盗贼。他擅长在描述风云人物的同时,表露出自己主观上对人物的解读和对历史的看法。“司马辽太郎”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因酷爱司马迁的《史记》而取此笔名,意为“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而公认的“以深厚的学识和透辟的历史观开拓了历史小说新境界”的华裔作家陈舜臣,也将通过细致的笔调,生动地解读《史记》,架起中日历史文化交流的桥梁。

  陈舜臣原籍是**省台北市,但在日本神户出生,接受汉学教育,因此不可避免地生存在日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恰巧这段时期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状态,使得陈舜臣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处在“另类”的边缘境地。不过,即便常年对自身认同感到迷惘和困惑,由于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还是考入了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大学外语学院)的印度语专业。

  大学期间,陈舜臣接触到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随后在了解了国人受歧视的现状之后,又开始阅读鲁迅和郁达夫的文学作品,就这样一步一步在学术中找到自我定位,并留校做西南亚洲语言研究所助手。但好景不长,战火最终还是蔓延到日本本土,国籍的转换让陈舜臣不得不暂时回到**,在台北初级中学担任英语老师。三年后,他又重新回到神户,并跟随父亲从事贸易工作。

  经商之余,陈舜臣读了野村胡堂的作品《钱形平次捕物控》,便萌生了写推理小说的想法,曾以“陈左其”为笔名参与文学界新人奖的征稿,投稿小说《在风之中》最终进入候补阶段,也正因此坚定了继续写作的信心。他于1961年写下长篇推理小说《花叶死亡之日》,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正式出道,开启了创作之路。接着,他陆续发表了《三色之家》、《弓之屋》、《愤怒的菩萨》、《分裂者》、《托月之海》等推理作品。从这些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陈舜臣卓越的推理能力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1967年,陈舜臣的第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鸦片战争》问世,从此,他的文学创作逐渐转向历史小说。虽然日本很早就有中国历史小说,但大部分都只是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内容上更多的是描述日本文化和思想,而陈舜臣的历史小说并非如此。他态度严谨,抱有强烈的中国意识,亲自走访史迹,搜集资料,从不假手于人,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也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弊病,出版了《曹操》、《三国史秘本》、《太平天国兴亡录》等作品,并在日本长销不衰。

  诚如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曾说:“没有任何作家像陈舜臣那样,用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夹缝中生存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去深入思考未来。他这样做的出发点自然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从事创作活动。”陈舜臣的创作依附的是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索和深化中日两国的文化根源和底蕴。

  除了历史小说,陈舜臣在中国史方面也有不少作品,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当属《中国的历史》和《小说十八史略》。前者为通史,讲述了中国自上古至近代的历史进程,后者则是以《十八史略》为蓝本的读史作品。

  本书是一部读史的小书。作者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基础,以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关键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在细节上,例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环境描写等,陈舜臣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善和细致。同时,他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观点、正史记载、客观现实和考古发现,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一方面充实了历史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为了不打断故事的连贯性而未提及或未能展开的项,特地从《中国的历史》(讲谈社文库,1990)中节选了相关内容,以“陈说”的形式进行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全书逻辑清晰,杂而不乱,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与艺术,可谓雅俗共赏。

  在本书结尾,陈舜臣先生写道:“日本人想要了解中国人,阅读《史记》绝对是正道,同时也是一条捷径。因为《史记》里记载了中国人的所有人物典型——确切地说,这些典型并不限于中国人,而是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人。”陈舜臣先生通过对《史记》的通俗化解读,用平静从容的文字,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细细勾勒,揭示出权利游戏背后的人性规律,让当下的我们在看清历史的同时,加深对人性本身的理解。

  所谓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更昭示着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者,鉴也。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陈舜臣对于《史记》的考究与解读,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波诡云谲的历史变迁,完成对历史的重新审视,获得思想上的警示。这是作者的愿望,也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外,书中有关中国历史的部分表述,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个人阅历有关,或与国内提法有所不同,在此列举部分,予以简单说明:

  其一,本书最后一章《史家之绝唱》中写道汉武帝有“太阳王”之称。国内暂无此形容,但据《史记》、《汉书》的《后妃传》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母王氏,汉景帝中子。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景帝后,景帝说:“此贵征也。”另外,日本作家伴野朗著有历史小说《太阳王·汉武帝》(中译本2001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而陈舜臣在《致读者》中也说这本书是写给日本读者的,因此,以“太阳王”称汉武帝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关于司马谈无缘封禅积郁而死的阐述,或许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这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原因,目前国内对司马谈未能参加封禅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因病滞留周南,也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因被滞留而“发愤且卒”。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引用中井积德之言,司马谈留滞周南,其实是因为汉武帝决意“尽罢诸儒不用”。《史记·封禅书》记载,司马谈确实曾经热心于具有浓重神学色彩的祭祀仪礼的制定与说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曾与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又与宽舒议立泰畤坛,但两次建议均得到采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封禅即将进行时“而罢尽诸儒不用”的这种强烈反差下,司马谈痛感失落,悲愤积郁而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其三,作者在《致读者》中提到清朝灭亡于1911年,国内学界对清朝灭亡的确切时间也有所争议,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为依据,即1912年2月12日;一种是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为依据,即清朝统治到1911年。本书作者采用的即是后者。

  其四,由于史料本身的矛盾和解释的差异,关于苏秦、张仪的年辈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苏秦早于张仪;一种认为苏秦晚于张仪。《史记》、《资治通鉴》所记载二人基本属于同一时代,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稍早。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因此文中提到的张仪、苏秦去世年份,仅为陈舜臣先生参考《史记》的记载而述写,实际情况仍有待考证。

  陈舜臣本人是极为尊重史实和追求细节的,曾多次亲自考证书中出现的地名,比较不同史学家的记载、论述,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书中做出详细说明,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所以本着尊重陈舜臣创作的原则,并未对书中争议之处作出修改。
您已读完了所有章节,向您推荐
我的极品人生
作者:

...

死忌:电梯诡事
作者:QD

  电梯里的禁忌: 1:电梯打开门,而你看到电梯里的人都低...

妇科男医师
作者:

...

最强保镖混都市
作者:忘 记

"风流而不下流的游走在花花世界中,群芳环绕,纵意花...

贴身妖孽保安
作者:暗夜行走

"他是极品无敌大纨绔!老爸富可敌国,祖父背景神秘,...

诡异人生
作者:

...

书籍详情 评论 收藏 充值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