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苏樱
发布时间:2021-04-02 16:46:17
字数:12358
一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公元1655年1月19日),北京纳兰明珠府中,一个男婴诞生了。当时的大清朝还不知道,这个孩子将会给后世带来多大的震撼。他就是纳兰明珠的长子、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诗词被反复吟咏的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名纳兰性德,字容若,小字成哥(一说因其出生在腊月,所以小字冬郎),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为纳兰性德。一年之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又改回成德。
若追溯一下源头,纳兰容若的祖上原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征服满洲纳兰部,占领了他们的地盘,改姓纳兰,居叶赫之地,这就是后来我们在清史中经常看到的“叶赫那拉氏”。在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过程中,叶赫部被爱惜觉罗部所吞并,纳兰部归附后金,随清入关,为满洲正黄旗,纳兰氏成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容若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也是大清风云一时、为后世所熟知的人物。他是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母亲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英亲王)正妃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也是皇亲国戚。因而可以说,纳兰容若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一帆风顺的。也许是造化弄人,容若并没有因其皇亲贵胄的身份而成长为一个纨绔子弟,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容若自幼聪慧过人,明珠对这个长子给予了厚望。自清入关以来,一方面一直在接受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以骑射为根本。骑射在满族的社会生活中历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努尔哈赤时就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加之大清又是马上得来的天下,所以即使是在逐渐的接受汉化,满人也不废骑射。所以纳兰容若尚幼之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接受精英级的满、汉文化教育。这对他以后的诗词影响颇为甚远。
果然,容若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育,读书过目不忘,骑马射箭样样精通。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这两徐也是清初的大人物,明末遗老顾炎武的外甥,家学渊源,学问等身,徐乾学更是有“徐严嵩”的称号。纳兰容若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时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学中,容若更加发奋研读,并且拜到徐乾学门下,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在名师指导下,纳兰容若两年之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一时间名动京城,他的非常才器也受到皇上格外赏识。也许正是在这两年间,纳兰容若从徐氏兄弟身上学到了文章的真谛,激发了对汉文学的热爱。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容若再次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的官职,不久就晋升一等侍卫,正三品,从此步入仕途。这一年,容若二十二岁。深得康熙帝的厚爱的纳兰容若为皇帝做了九年的贴身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这一切都令父亲纳兰明珠颇感欣慰。然而渐渐地,他却发现,这个儿子好像总是惆怅的。纳兰容若从来都是不甘于只做自己的相府公子,只做皇帝的御前侍卫。他身上流着蒙古人的血,他的祖先曾经在沙场上驰骋,他文武双全、有经世之才,他骨子里是想建功立业的。可是,他生于纳兰家,就注定了被压制。想想他的祖先曾经被爱新觉罗氏歼灭,他的父亲已经是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工于权术的康熙帝怎么会放心再让纳兰家掌握到千军万马?将纳兰容若放在身边,其一是做给明珠看,给容若光鲜亮丽的身份,以示对纳兰家的重视、安抚;其二,我想纳兰容若大概是康熙帝的人质了。
渐渐地,纳兰容若看透了世道的黑暗。高贵的身份、平坦的仕途,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最后,这个抑郁一生的诗文奇才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因“寒疾”而长逝,时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以词闻名,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因此他的词受李煜影响很大,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改为《饮水词》,后人多称《纳兰词》。《饮水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二
一提到纳兰容若,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温文尔雅、深情款款而又略显落寞的翩翩公子形象。若不是如此,怎会有“辛苦最怜天上月”这样的感叹?又怎会有“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情愫?
是的,爱情占据了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纳兰词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地方,也是其全部此中的精华,是纳兰容若呕心沥血的珍品。究竟是怎样的情感经历,能让纳兰容若写出这样的爱情诗词,令闻者动容呢?
传说纳兰容若结婚之前,曾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初恋,而这位初恋情人,根据女作家苏雪林的考证,就是纳兰的姨表姐妹,并引了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对这段情史作为证明:
“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苏雪林认为《饮水词》中的所有凄惋哀感之词,都是纳兰为表妹所作。并从词中窥测出两人分手后的蛛丝马迹,说纳兰当时虽与卢氏结婚,还是不能忘怀旧情,与表妹藕断丝连,二人经常秘密通信,并且互相馈赠食物,后来,表妹在宫中郁郁而死,纳兰悲悼终身。
不过,苏雪林这种说法并没有旁的作证,至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其内容也不尽可信。我不否认纳兰容若在婚前有恋人,但是却不一定是什么表妹,而至于所谓的私相授受,更是无稽之谈,毕竟“一入宫门深似海”,在皇宫那样一个守卫森严的禁地,岂能容的宫女与他人幽会?再者,纳兰容若婚后与妻子琴瑟和谐、伉俪情深,纳兰容若的爱情诗词大概也多是为妻子所做吧。
那么就一定要说一说纳兰容若的妻子了,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填满了纳兰的词,这样的哀婉缠绵?1674年,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那一年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这段时间的纳兰容若是快乐的,卢氏的善良温和,善解人意,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为他提供了摆脱人生泥沼、超脱孤寂情怀的凭借和寄托,这期间纳兰容若写下了不少欢愉的句子。
但好景不长,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一说产后受寒),这给纳兰容若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据说,卢氏去世后,灵柩暂时停放在今北京西阜城门外的紫竹公园一所禅院内,直到次年初秋入葬纳兰氏祖茔皂荚村为止,在未入葬这段时间,痴情的纳兰容若多次夜宿禅林,陪伴夜台长眠的薄命佳人度过那孤寂的清冷岁月。一次,他梦到爱妻淡妆素服与他执手哽咽,临行前吟出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醒来以后更是悲痛不已。虽然后来纳兰容若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但是仍然对卢氏念念不忘,词中更是少不了她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好友顾贞观在江南为他介绍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作为乌程才女,沈宛曾有出色的词作《选梦词》刊行于世,为纳兰容若欣赏看重。也许是对寻觅知己的渴望与怜惜,也许真的是两情相悦,虽然有家族的障碍,纳兰容若还是纳沈宛为妾,接她到京城。由于沈宛的身份和血统,她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明府,纳兰容若便在德胜门内为沈宛置房安顿。可惜半年后,纳兰容若突然去世,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和纳兰容若的遗腹子,最终沈宛含泪返回江南,以词作抚慰她心中的伤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留下一段让人叹息、让人辛酸的风流憾事。
卷一我是人间惆怅客
金缕曲·赠梁汾[1]
德也狂生耳[2],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3]。
有酒惟浇赵州土[4],
谁会成生此意[5]?
不信道、竟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6],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7]。
身世悠悠何足问,
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8],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9]。
然诺重,君须记。
【赏析】
康熙十五年,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仰慕顾贞观的才名,聘请他为纳兰容若授课。而在此之前,顾贞观,因受同僚排挤,在康熙十年的时候落职归里。也许因为容若也是词人,顾贞观接受了明珠的邀请,入住明珠府,与纳兰容若相识。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之交。也许是因为惺惺相惜,纳兰容若在这位与自己地位悬殊的朋友面前反而更能真情流露,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一直以为,纳兰容若永远是那个面带微笑,眉目间却有一丝哀愁流转的男子,却不曾想他还会有把酒高歌、冷笑着看这世态炎凉的时候。
“我只是个狂妄的小子”,这句话从纳兰容若的嘴里说出来,不免让人吃惊。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家族的荣光给了他人人羡慕的高贵身份,纳兰容若更是风华正茂,文武双全,颇得康熙帝的器重,长伴驾前,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究竟他的心在想什么?
是的,世人很难理解他。荣华、富贵、权势,似乎纳兰容若都有了,人们穷其一生不就是追求的这些么?他还在不满些什么?世人怎么会懂,“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在纳兰容若看来,只不过是命运的偶然安排,才使容若投身在富贵之家,而在这里,他看到的只是繁华喧嚣背后的污秽。不是自己想要的,即使它再炙手可热又怎样呢?在别人眼里如珍似宝,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富贵荣华到头来只不过是梦一场,追逐这种虚无未免太可笑了。
“有酒惟浇赵州土”。这句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公子赵胜,在诸多的公子当中,赵胜是最贤明的。他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达到几千人。李贺写下这两句诗,意在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之人表示怀念,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想向天下的识人之士敬一杯酒,放眼茫茫宇内,有谁能当得起这杯酒呢?想来只有赵国平原君才最值得敬仰了,于是这杯酒便浇向了赵州。纳兰容若不做任何修改,直接用李贺这句诗入词,同样也是想表示对知人善用、爱惜人才的贤明君主的敬佩。可是,他和李贺的心情却不一定相同。李贺怀才不遇,一生愁苦多病,他有此抱怨我们可以理解;而纳兰容若算得上皇亲贵胄了,也颇得康熙帝青睐,想来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他从身边朋友满怀才华却屡受迫害的遭遇里,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似乎人才总是被压迫,无法逃脱小人排挤的厄运,纳兰容若为之不平,满怀悲愤:到哪里去找像平原君一样的贤明之人!只是,“谁会成生此意?”谁能理解我的想法、我的心情?纳兰容若也知道,他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即使他愤懑,他呼喊,可是谁又能听得到呢?
就在纳兰容若心情抑郁之时,没想到真的遇到一知己好友。“不信道,竟逢知己”。“不信道”已经是没有想到,在之后又加上一个“竟”字,似乎显得有点累赘多余了,但这种重复更能有强调意外之感,才更能表达出纳兰容若的狂喜。想象一下,当你被人误解时,当你收起真心对着别人强颜欢笑时,当你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时,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知道你想什么。我懂你。”每句话、每件事都正中你的心思,你是不是会惊喜的反复的说:“真是知己!真是知己!”难怪历来人们都在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今日得遇知己,惺惺相惜,正逢彼此盛年,不如把酒言欢,对月高歌。只是,两个人为何又会黯然落泪?是相见恨晚?是伤怀身不由己、郁郁不得志?还是想起了曾经遭受到的打击和仍然在外流放的朋友?这“英雄泪”中包含了悲喜交加的感情,让人不胜唏嘘,而以全篇唯一的景语“君不见,月如水”作收束,更令人回味无穷。在古人诗词的意象里,“月亮”已经成了一种感情的象征。而这种感情往往是凄凉的、绵长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今夜,月光皎洁,凉浸浸的,有些清冷,却很好看,似是诉说着他们心中的悲凉,也见证着相交的喜悦。莫要悲伤,尽情饮酒吧,不要辜负了这一晚的月色。
“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夜他们必将喝的大醉吧。“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今天,不必去理会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的肆意诋毁,任他去吧。“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愈是才能出众之人,愈是容易遭人嫉妒,被人排挤陷害,顾贞观他们因此受到不公的待遇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了。世道如此,既已无法改变,若是将那些不平放在心上,岂不是要将人累死、烦死、气死了?既然管不过来,他便劝慰好友,算了算了,不要理会,不如大醉一场,管那些污秽做什么。也许醉酒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醉了却是最好的逃避方法。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这一句紧承前面一句。王维的《酌酒与裴迪》中有“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世间之事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无缥缈,来去匆匆,不值得关心,倒不如自己悠然自得的颐养天年。在这里纳兰容若与王维颇有些相似。人生漫漫,这些流言蜚语不值得去追究,不如一笑而过。“寻思起、从头翻悔。”如果真要追究,恐怕就要后悔当初不该投生到这个污浊的世上了。这里纳兰容若不仅仅是劝慰朋友,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表达。因为最不愿处在这个尘世的人,恐怕就是他吧。世上有太多的事,计较不过来,也不能后悔,只能看开些,冷眼面对那些对自己的伤害。
面对这样一个知己,纳兰容若直率的表达出自己的珍重之情。“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纳兰容若,一旦倾心,即使历尽千难万险,经历生生世世,这份感情也不会改变。生生世世,这是一个几乎感动过所有人的承诺。来生,是一个比未来还要远的时间,那时候,我们会如何,谁也不知道。但是情到深处,我愿意许下这个诺言,生生世世,不会后悔。
这是一首赠给朋友的词,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清楚的纳兰容若。他不再是那个似乎有些羸弱的公子,而是一个心怀抱负、有情有义、不恋繁华、立于浊世的真“狂士”。
【注释】
[1]梁汾:顾贞观(1637—1714年),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纳兰容若的朋友。清康熙五年(1666年)顺天举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容若相识,从此交契,直至容若病殁。
[2]狂生:一说是纳兰容若自谦,称自己是“狂妄无知”之辈;一说是不受世俗观念的浸染,崇尚真性情的人。
[3]缁尘:黑色灰尘。常喻世俗污垢。南朝谢朓《酬王晋安》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唐代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京洛共缁尘。”
乌衣门第:乌衣巷为六朝时王谢两大望族的居住地,所以“乌衣门第”便成为世家望族的代称。
[4]有酒惟浇赵州土:唐代李贺《浩歌》有“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赵州土”指的是平原君的墓,平原君好养士,死后虽未葬于赵州,但贵为赵州公子、赵相,后人称他的坟墓为“赵州土”。
[5]会:理解。
[6]青眼高歌俱未老:青眼是高兴的眼色,据说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纳兰容若翻用其意,说他们相遇时彼此正当盛年,都还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
[7]娥眉谣诼:《楚辞·离骚》中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是女子因其貌美,遭到其他人的嫉妒,众人纷纷造谣毁谤。这里以此比喻才能出众,却受到他人诽谤中伤。
[8]心期:以心相许,约为知己。
[9]后身缘:来世之情。恐:估测之词。
金缕曲·简梁汾[1]
洒尽无端泪,
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
信道痴儿多厚福,
谁遣偏生明慧[2]。
莫更著、浮名相累[3]。
仕宦何妨如断梗[4],
只那将、声影供群吠。
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5]。
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6]。
羡杀软红尘里客[7],
一味醉生梦死。
歌与哭、任猜何意。
绝塞生还吴季子[8],
算眼前、此外皆闲事。
知我者,梁汾耳。
【赏析】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以母丧南归,其好友吴汉槎经纳兰的营救已自“绝塞生还”,即由流放地宁古塔归来。这首词大约作于此时。纳兰容若与顾贞观说话向来是最率性,直抒胸臆,从不拐弯抹角。在这首词中,纳兰容若一边劝慰顾贞观,一边痛斥污浊不堪的官场,表达了自己抑郁不舒之怀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强烈的不满。
“洒尽无端泪”,以“泪”开篇,上一篇“拭尽英雄泪”,这一篇便要将这流不尽的眼泪“洒尽”了。看似没头没脑的一句,实则包含了纳兰容若许多心酸。容若说自己这是“无端泪”,无缘无故的眼泪。也许在别人看来,纳兰容若流泪,还真的是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你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降生就什么都有了,你哭什么?若是真要给个理由,只能说词人太过敏感了,流水落花你都要掉眼泪。可是我们认识的纳兰容若绝不会是这样的人,毕竟容若不是林妹妹。唯有内心真的受到了触动,悲怆才会郁结成泪珠。即使伤春悲秋,也是因为某情某景撩拨了某处情思。
因何落泪?纳兰容若下一句给出了解释。“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我想纳兰容若骨子里是骄傲的,看这一句,他是把自己当作天上的仙人了。读过容若那么多柔情似水、哀婉凄绝的句子,险些忘了他身上流淌着满蒙贵族的血液,险些忘了他对自己“德也,狂生耳”的评价。世人都成李白为“谪仙”,这个称号是贺知章给的,因李白才华出众;而纳兰容若却敢自比为琼楼玉宇中的仙人,不是因为才情如何,而是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即使在仙界,纳兰容若也是寂寞的,莫非他的性情就连那些远离世俗的神仙也不能理解?也许是被人世间的热闹所吸引,也许觉得那么多人总有谁能懂得自己,于是,他下凡到人间,却没想到他与这个地方更加格格不入。一个“误”字表明了纳兰容若的无奈与怨恨,人世一遭,竟成了他痛苦的源泉。
“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老话说得好:“傻人有傻福。”纳兰容若看来也是很赞同这个观点的,不过却有种自嘲的意味。都说傻人有傻福,可谁叫我偏偏生的聪明、活得明白呢?只能受苦受难了。听到这句话,我们仿佛能看到纳兰容若嘴边的那一抹苦笑。纳兰容若之后的郑板桥有句最著名的话“难得糊涂”,一直以来被人们当做处世箴言。人生在世,有时候确实不必活得太明白,该糊涂的时候不妨就装装糊涂,也许看得少一些,懂得少一些,人就会轻松不少,快乐不少。只是纳兰容若不是郑板桥,他始终将这个世道看得清清楚楚,愈是透彻,也就愈是痛苦。
有多少人会像纳兰容若这样,将功名利禄看作是过眼云烟,又看作身上的枷锁、累赘。世间之人大都对功利趋之若鹜,即使放弃仕途之路,也都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就连陶渊明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在仕途受压抑之后,李白扬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在做了三年御用文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之后。而纳兰容若仕途平顺,没有人敢压迫他,偏偏却不愿意混迹官场。“莫更著、浮名相累。”看得透彻,活得明白,已经痛苦不堪了,再加一个浮名在身上,真的是要让人痛不欲生了。
纳兰容若究竟将功名利禄轻视到什么地步?“仕宦何妨如断梗。”仕途为官如同断梗,微不足道。敢说这样的话,古往今来怕是也没几个人。正是因为如此,世人才不能理解,而纳兰容若依然我行我素。“只那将、声影供群吠。”我坚持我的原则,我坚持我的个性,任凭那些为了功名挤破头的人对我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天欲问,且休矣。”这句话表明了纳兰容若对待“群吠”的态度,容若的前一篇的一句词正好可以用来注解这句话:“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上阕几句纳兰容若真是将官场骂了个痛快,也是对顾贞观的劝慰。从这里面似乎看到了纳兰容若和顾贞观对仕途的厌倦。文人们多是对做官有着一腔热忱,怀揣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他们本身又是清高的、骄傲的,本就很难与趋炎附势的官场相容,宦海波涛,官场鬼域,也许在经历了吴兆蹇的事之后,容若与顾贞观更加厌弃这种污秽。
下阕转写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的知己之情。“情深我自判憔悴。”一往情深深几许?你南归奔丧,我与你一样哀恸,也对你万分牵挂,因惦念而日渐憔悴,但也心甘情愿。吴兆蹇绝塞生还,我知道你的悲喜交加;官场腌臜混沌,我理解你的忿忿不平。“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可怜香草易燃,美玉易碎,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权且不要放在心上。世上有很多我们看不惯的事,我们也会遭遇很多不平之事,若要事事生气、事事计较,恐怕都要气死了。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可能无法帮你改变什么,却不忍看你心生郁结,只能安慰你:“我知道你心里憋屈,可是世道就是这样,你何苦为难着自己?想开些。”那么请你珍惜,他们都是懂你、关心你的人。
“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真羡慕那些红尘俗世里追名逐利之人,他们不管家事国事天下事,只一味追求醉生梦死,活得真是潇洒自在。哪像我们,关心民间疾苦却劳心费力,渴望政治清明却屡遭迫害,坚守个人情操却步履维艰。纳兰容若这句话里充满了讽刺意味,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有时候我想,纳兰容若如果长成一个不务正业的世家子弟我也不难接受,终日游手好闲,糊里糊涂,活得也许真的会容易些,不会命薄如斯了。只是若真如此,这么多美丽的句子恐怕就会消失在我们的眼前、口中、耳边、记忆里了,心中不免又会觉得惋惜。所以我们一边庆幸,纳兰容若还是那位浊世佳公子,一边怜惜,可叹多情却被无情恼。真应了容若这句“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歌与哭、任猜何意。”我哭、我笑,你们任意揣测,却永远猜不透我的心事。这个世上,懂我的人,太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终究不能活在纸醉金迷中,他终究要在清醒中承受痛苦。
世上的事有太多,我们能在乎多少、计较多少?晚清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临行前也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纳兰容若与顾贞观在世俗的淫威下,还是避让了。“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吴兆蹇平安归来,使他们此时最关心的事,而至于其他,都是“闲事”,不管也罢。纳兰容若没有说其中的无奈,也不必说,他相信,“知我者,梁汾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梁汾。”说出这句话,纳兰容若是骄傲的,欣慰的。即使世上有再多不如意,还好有一个知心人在身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懂你的人,你说再多都是废话,而懂你的人,不需要你多说一句话,他便能理解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那个人是谁?你心里有答案吗?
【注释】
[1]简梁汾:写给顾贞观的信札。简,简札、书信。
[2]遣:使,让。
[3]莫更著句:此系劝慰之语,意谓不要为世上的浮名所累。著,同“着”,附着,附加。陆游《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4]断梗:断枝,比喻漂泊无定的微贱之物。这里是指仕途为官如同断梗,微不足道。石孝友《清平乐》:“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飞蓬。”
[5]情深句:判,同“拚”,甘心情愿之意。此谓对梁汾深情思念,以至形容憔悴,但也心甘情愿。
[6]丁宁:同“叮咛”。爇(ruò):烧、点燃。此二句是说香草易于点燃,美玉易于破碎。喻忠良之士易受侵害。
[7]软红尘里客:指热衷功名利禄之人。软红,即红尘,谓繁华的都市。
[8]绝塞句:此谓吴汉槎自边塞宁古塔归来。吴季子,指顾贞观之友吴兆鸯(1631—1684),字汉槎,吴江人,为江南才子,被称为“江左三凤”之一。顺治十四年(1657),以丁酉科场案被告发“舞弊”,翌年三月于京师复试。又以天寒不能握笔致罪,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作《金缕曲》二首,寄吴汉槎,纳兰见之“为泣下数行”,并决心营救。后经纳兰的努力,汉槎于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获释,得以入关。纳兰另有诗《喜吴汉槎归自关外,次座主徐先生韵》记之,诗云:“才人今喜入榆关,回首秋茄冰雪间。玄菟漫闻多白雁,黄尘空自老朱颜。星沉渤海无人见,枫落吴江有梦还。不信归来真半百,虎头每语泪潺湲。”
虞美人
凭君料理花间课[1],
莫负当初我。
眼看鸡犬上天梯[2],
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3]。
瘦狂那似痴肥好[4],
判任痴肥笑[5]。
笑他多病与长贫,
不及诸公兖兖向风尘[6]。
【赏析】
这阕词是依旧是写给好友顾贞观的。顾贞观当之无愧是纳兰容若的第一知已,二人不单单交情笃厚,更重要的是有着相同的词学主张,力主创作的个性化,强调诗词的现实表达,推崇诗词"言情"的基本特征,并且言情应当细致入微,且“发乎情,止乎礼义。”纳兰容若在给朋友的词中总能表现出真性情,所以这阕词不仅表达了对顾梁汾的一片赤诚和信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容若对世事的愤世嫉俗的心情,而且还明确表示了自己甘愿坚守志趣、主张,不怕世俗难容、深陷“泥犁”的精神。这词出之自然,绝无雕琢做作,直率恳切得很。通过这阕词,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纳兰容若的形象。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由此纳兰容若对顾贞观的信任可见一斑。纳兰容若委托顾贞观将自己的词作结集出版,这件事情对一个文人来说可是非同小可,这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名声都托付出去了,而这样一件大事,纳兰容若却用了一个“凭”字:任凭你如何处理我的词集,只要不辜负我当初的心血。若有一位朋友对你如此信赖有加,将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也放心地交由你去办,这份友情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剖析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的友情如何的感人肺腑,而是要看到一个桀骜不驯、不同于往常的纳兰容若。为何容若要叮嘱顾贞观“莫负当初我”?这要从下文找答案了。“眼看鸡犬上天梯”。传说淮南王刘安修仙炼药,终有所成,一家人全都升天而去,就连家里的鸡犬也因为沾了一点药粉而跟着一块儿升天了。那么纳兰容若眼里的“鸡犬”又是什么人呢?康熙十七年,为了笼络明末隐居的知识分子,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在京官员、在外督抚及学政,推荐文词卓越的人,不论有无官职,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试。历代读书人,几乎都把做官作为第一追求,所以不少饱学之士纷纷进京,企图一步登天。试想那些鸿博名士为了一举成名,违心地在朝堂之上吟诗作赋,我想这些正是追求作词要“发乎情”的纳兰容若所不屑而不能容忍的吧。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词集,气愤之余更要珍惜对待了。
“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秦七,即秦观;黄九,即黄庭坚。秦七婉约,黄九绮艳,故而并称。
传说黄庭坚年轻时填词多走绮丽温婉。当时,有个很严肃的关西大师法云秀斥责黄庭坚,说他艳语荡天下淫心,恐怕要下拔舌地狱。纳兰容若以黄庭坚自比,以秦观指顾贞观,容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顾贞观也不把博学鸿词科放在眼里。他们不愿改变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是了是了,你们爱做官,宁可当个御用文人,随你们去吧,我们要忠于自己的意愿,即使被世间所抛弃,也要自由自在的生活。
世人为功名利禄之事趋之若鹜,认为这才是终其一生而要得到的东西。相比之下,纳兰容若则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想必那些仕途得意、踌躇满志的人们都在嘲笑他们。大概容若已经习惯了自己不被人理解,他甚至懒得还击:是的,我的心不在仕途之路上,是不如你们,随便你们怎么笑吧。
末句“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兖兖向风尘”,“笑”字紧承的是前面的“判任痴肥笑”。他们笑的是什么?笑的是纳兰容若体弱多病,笑的是顾贞观仕途坎坷,笑的是容若与顾贞观空有才华而不知利用,笑的是他们没有风光无限。容若最后语带反讽:我们贫病交加,确实比不上你们得意仕进,手握权柄,显赫当朝,翻云覆雨啊。
“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兖兖向风尘”,词中接连构成了三组对比。对比往往有加强矛盾的效果,使感情更加强烈。这几组对比下来,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纳兰容若的激愤之情。不仅如此,这阕词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那些为功名不惜代价的人在嘲笑容若,而反过来,容若更是在讥讽他们,为了虚妄的功名富贵丢掉了真正宝贵的东西。
纵观全篇,这里的容若已经完全不再是那个印象中的翩翩公子,容若性格中狂放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了,这应该是容若最锋芒毕露的一首词了,仿佛他前一首中的那一句“德也狂生耳”乍现目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的容若不再是一个多情种子,而是一位以笔为剑、针砭时弊的旷荡豪侠。
【注释】
[1]料理:本为指点、指教,此处含有辑集之意。课:指词作。纳兰容若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瓤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他与顾贞观诗词唱和颇多,并请贞观为他的词作选集付梓。
[2]天梯:古人想象中登天的阶梯,此处喻为入仕朝堂,登上高位。鸡犬上天梯: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意。
[3]黄九:指北宋诗人黄庭坚,因其排行第九,故云。秦七:指北宋词人秦观,其排行第七,故云。此处以“黄九”、“秦七”代指作者与顾贞观。泥犁:佛家语,地狱之意。
[4]瘦狂、痴肥:比喻仕途失意与得意。此二句谓仕途失意之人哪有得意之士那么踌躇满志,一任那些得意的人儿去非笑吧。《南史·沈昭略传》:“昭略字茂隆,性狂俊,不事公卿,使酒仗气,无所推下。尝醉,晚日负杖携家宾子弟至娄湖苑,逢王景文子约,张目视之曰:‘汝是王约邪?何乃肥而痴。’约曰:‘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昭略抚掌大笑曰:‘瘦已胜肥,狂又胜痴,奈何王约,奈汝痴何!’”此处为反用其意。
[5]判任:一任,任凭。
[6]诸公衮衮(gǔn):谓诸位公卿得意仕进,握权柄,登要津,显赫当朝。用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语意。风尘:指宦途、官场。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撇建德业,务本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