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仁义不值钱
作者:张嵚 著
发布时间:2021-01-19 15:59:13
字数:6673
在历史上公认的春秋五霸里,有一个人的上榜,却更像是安慰奖——宋襄公。
说到这个人的称霸像安慰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争霸没有成功。这个人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却命比纸薄,雄心勃勃地想当霸主,却连遭挫折。特别是面对大好的打败对手的机会,他偏偏要行仁义,他仁义,对手却不仁义。一场无情的战败,不但断送了他的称霸梦,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称霸不成,仁义无果,后人说起来,无不扼腕长叹。
宋襄公,为什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为什么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会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且让我们从宋国本身的缘起看,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宋国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
一
宋国的王室,来头不小。宋国是周朝初年殷商贵族微子启所建立的国家。这个启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商纣王的忠臣,因为不满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在屡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被商纣王下了追杀令,最后不得不亡命到周国。周朝在推翻商朝统治,以及平定之后的武庚叛乱后,对微子启的安置成了问题。他本来是商王朝的旧臣,按说是要被清洗的,但是此人广有贤名,是当时难得的忠良,如果不善待,难免也要给商朝旧人们留下话柄。因此周公辅成王的时候,几经权衡,最后决定把他册封在今天河南东部地区,国号为宋。这个安排很有学问,宋国的地盘,表面看是很富庶,但是却夹在大国之间,尤其是临近当时作为周王室铁杆儿小弟的齐、鲁两个国家。他的四面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一旦发生叛乱,很容易就能够平定。就是这样一个安排,给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命运,埋下了悲惨的伏笔。
宋国建立时,级别还是很高的,国君爵位是公。在当时属于和齐国、鲁国、郑国、晋国等国家平级的一等诸侯国,这种地位上的高贵,在西周的和平年代里,给了宋国国君崇高的优越感。到了东周时期天下争霸开始后,这种优越感也依然在继续着。在春秋战国的早期,宋国也是一方枭雄,他曾经和郑国争夺过小霸的地位,虽然失败,但是在郑庄公死后,宋国依然兼并了郑国不少的土地。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此时的宋襄公看准风向,将宋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齐桓公称霸的战车上。齐桓公九合诸侯时期,自始至终,宋国都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利用几次帮助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机会,当时的宋襄公很是风光。特别是在最大规模的葵丘会盟上,宋国还充当了齐桓公的代言人角色,代表齐桓公主持会盟的典礼,向诸侯们发号施令,宋国俨然成了诸侯国里的老二。
宋襄公本人,是不甘心做老二的,在公元前650年登基的时候,他也颇有一番作为。当时的他,任用贤臣子鱼、公孙固,积极发展生产和军力,尤其是通过紧跟齐桓公的称霸步伐,他也捡了不少洋落。郑国当年肥沃的土地,被他夺走了很多,齐桓公还以霸主的身份做主,将原来属于郑国的土地和人口划给他不少。这时候的宋国,就好比一个小康之家,因为跟着一个大老板做了几次投资,也紧跟着发了起来。当时无论在诸侯国之间,还是在宋国内部,宋襄公给人的印象,就是仁义,所以他的名望,在当时也是仅次于齐桓公的。
在跟随齐桓公的几年里,宋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在诸侯中间节节攀升。但是宋襄公本人是不甘心做跟班的,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非常坚定的梦想——做老大。那时候是齐桓公如日中天的时期,但是宋襄公有信心,如日中天又怎么样,老子比你年轻,等得起,你总有衰老的一天,齐国也总有衰弱的一天,那一天,就是宋国取而代之的时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宋国的称霸之梦,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就在努力筹谋的事情。
公元前643年,宋国的机会来了,就是这一年,天下无敌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过世了。
二
如果仅仅是齐桓公过世,这并非宋国争霸的机会,因为齐桓公就算死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仍然在,以当时宋国的国力,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很难与齐国相抗衡的。只要齐桓公能够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就当时中原诸侯国的实力,除了南方强大的楚国,没有人能够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
但机会偏偏给了宋襄公,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的政权交接,是非常不平稳的。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什么都考虑到了,偏偏没有考虑到儿子接班的问题。他非常宠爱公子昭,更曾托付宋襄公,让他日后帮助公子昭登位。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登位,因为登位不仅意味着做国君,还意味着做霸主,在这样的局面下,矛盾就产生了。齐桓公生前的三个宠臣,分别拥立不同的公子,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天下无敌的齐国军队,自己开始了窝里斗。这场内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公子昭不敌其他的几个公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国,想起了当年齐桓公对宋襄公的托付,就请求宋襄公帮他夺位。对公子召,宋襄公一开始的接待很热情,但是对出兵帮助他的事情,却显得很冷淡。公子昭是个聪明人,见这个局面,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么,对宋襄公承诺说,“只要我能够登上国君位,一定会以盟主之礼来对待叔叔”,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夺位,公子昭愿意让出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这个许诺,宋襄公像打了强心针一般,立刻号令天下,要求各国派兵,护送齐国王子回国夺位。宋襄公毕竟不是齐桓公,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大家拿着他当老二,现在齐桓公不在了,谁还买它的账。结果只有三个小国带着一点儿军队过来,这点儿军队对付强大的齐国哪里够?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宋襄公整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兵马,外加三个小国的人马,就这样浩浩荡荡杀向了齐国。没有想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连续的内乱,各方势力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宋襄公的生力军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仅仅经过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接触,各路齐军就作鸟兽散,公子昭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内乱,其国力损失极其严重。以当时的国都临淄为例,当时的临淄,大约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烧毁,国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齐孝公因此听从了宋襄公的号令,在宋襄公眼里,称霸就水到渠成了,齐国是各国的盟主,现在齐国都听我的了,那我不就是盟主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老二,现在总算是熬成老大了。在齐国内乱平定后的初期,宋襄公开始耀武扬威。先是把矛头对准曹国国君,在宋襄公发文请天下出兵勤王的时候,他不买宋襄公的账,这时候宋襄公秋后算账,将曹国国君斩首;滕国国君过去在小事上得罪过宋襄公,这下也被宋襄公睚眦必报,杀了去祭神。在齐国内乱被平定的最初日子里,宋襄公确实这么威风八面,几乎到了见谁灭谁、说打谁就打谁的地步,貌似已经是霸主了。
实际上,还远着呢。
三
争霸这种事情,向来是认实力不认人的,要做霸主,老霸主指定没有用,关键一点,还要所有诸侯国的组织鉴定。也就是说,必须让所有诸侯国承认你是老大。要想让大家承认你是老大,就要靠实力来折服大家。宋襄公有实力吗?有,但是还远远不够。
对于这一点,宋襄公本人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在干掉滕国国君之后,他立刻就挟此威风组织会盟,可是他也清楚,以自己的这点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得到一些强国的支持。这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已经换成了在齐桓公时期曾与之交手的楚国。齐桓公称霸时代,楚国才是名副其实的老二,在北方诸侯里,也只有齐国有抗衡楚国的力量,而且在和齐国争霸失败之后,楚国多年来一直埋头苦干,发展生产。宋襄公想,为什么不能得到楚国的支持呢,我有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他有大国的实力,如果我们在一起合作,我的霸主地位,说不定就立刻到手了。
宋襄公不但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立刻派人联络楚国,出乎他预料的是,楚国的回答非常爽快,表示愿意参加这次宋襄公组织的会盟,并且愿意以自己的名义,来联络各路诸侯国家参加,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由宋国、齐国、楚国三国牵头,在鹿上举行会议,召开各路诸侯国的会盟。开会的通知发下去以后,有了楚国参与,各个国家都响应了,纷纷表示愿意参加这次会盟。这下宋襄公自信满满,有楚国捧场,有老霸主齐国力挺,有常年当老二的巨大影响力,这次会盟,我肯定顺顺利利地当上盟主!
从当时的局面看,宋襄公这么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在齐国内乱事件后,他确实风光了一段时间,在中原大地见谁灭谁。这时候晋国正蒙受内乱,秦国无力东进,中原地区的国家郑国、曹国、鲁国、卫国、邢国,比起宋国来,都是小鱼小虾的角色,至于齐国,连国君都是他扶持上去的,当然也得听他的话。楚国虽然实力强,却是个外来户,一直不被中原国家待见。楚国能来参加会议,本身就是中原国家给它面子了,它要是想当霸主,那就是蹬鼻子上脸了。
看似有道理,其实是没道理的。因为宋襄公在这件事情上的最大失策,恰恰就是他的亲兄弟公子目夷的一句话:宋国是个小国,如果要去争夺盟主,是会招祸的。
这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宋国当时的国力,根本没有办法和楚国相比,就是和齐国比,也是沾了齐国元气未复的光。宋襄公拼命拉拢楚国,也是因为他知道这一点,但是他知道的远远不够。宋襄公的如意算盘是,大家怕楚国,如果楚国支持了我,也就等于大家都会支持我,这样我就可以当上霸主了。这个逻辑,好像是那个著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但问题是,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愚蠢的老虎,只有宋襄公这个自作聪明的狐狸。
被宋襄公当成傻老虎的楚王,就是楚国历史上的杰出国君——楚成王。他在位时期,内修文治,引进中原先进的政治和文化,促使楚国文明化,对外大力扩张,兼并广阔的南方领土,从个人能力上说,是一个绝对不亚于齐桓公的狠角色。这样一个胸怀大志且能力出众的人,凭什么会听你的吩咐?楚国之所以这么爽快地答应宋国,不是因为给你宋国面子,而是楚国一直想努力北进,吞并中原诸侯国。但因为中原诸侯采取了联合抗楚的战略,使得楚国的对外扩张,往北一直很难突破江淮流域,这次的会盟却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楚国的想法,就是要通过会盟,把他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统统得到。这一点,宋襄公是不清楚的。
所以从会盟一开始,楚国就注定不安好心,即便如此,宋襄公本人也是很有机会的,因为会盟的地点,毕竟是在远离楚国本土的北方。楚国人就是再有野心,也不可能把强大的军队全搬过去,但是这里离宋国地盘近,宋国可以很容易调兵过来。所以,只要宋国能够在会议之前做好准备,布置好强大的军队,到时候逼迫楚国就范,貌似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宋襄公本人,把这个貌似的很有希望,变成了没有希望。公子目夷曾经建议宋国带足军队,到时候以防备楚国人耍花招,但是宋襄公却很高尚地说:“那不行啊,我当盟主就是凭着仁义,如果没有仁义,我还当什么盟主。”就这样,宋襄公一个兵不带,一个光杆儿司令去会盟。事实果然如公子目夷所料,会议上宋襄公刚刚提出要当盟主,结果呼啦啦地来了一群全副武装的楚国士兵,当场把宋襄公给抓了。这样一来,宋襄公本人不但被扣了当人质,楚国更大举进攻宋国,眼看着宋国不但称霸不成,连国家都要不保,危急之下,宋国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公子目夷带领军民殊死抵抗,硬是打退了楚国人的进攻。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这次会议选楚成王做了盟主,楚王这才仁义了一下,放宋襄公回来。
被楚王耍了一把,按说宋襄公应该梦醒了。但是宋襄公却不干,他认为这次失败,绝对不是仁义的错,而是楚国一时运气好。公子目夷劝说他悬崖勒马,但是宋襄公却说:“楚国的奸诈可以占一时的便宜,但是最后胜利的,一定会是仁义!”在鹿上会盟结束之后,楚成王做了盟主,但他并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原因就是这次盟主之位,是用卑劣的手段得到的。会议结束之后,归国的各路诸侯纷纷变脸,不承认楚成王既得的盟主地位,宋襄公觉得形势大好了。他决定趁这个机会,兴兵报仇。
当然,以宋襄公的胆量,他绝对不会主动进攻楚国,宋国的国力和楚国比毕竟差得太多了。但楚国我不敢打,楚国的小弟,我总是敢打的,第一个要打的,就是郑国。这个郑国和宋国之间,也是好几代的世仇了,特别是在齐桓公做霸主的时候,宋襄公凭借着老二的地位,经常欺负郑国。郑国早就受够了气,为了不再受气,郑国成为中原诸侯中第一个投靠楚国的。宋襄公打的就是这个出头鸟,他要通过这场战争让所有人都知道,和楚国人合作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想得没错,但是打起来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公子目夷曾经劝宋襄公说,如果我们要打郑国,楚国必然会援救,到时候和楚国的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如果没有打败楚国的实力,就不要轻易冒这个风险。但一心复仇的宋襄公什么也听不进去。公元前639年秋天,宋国悍然发动了对郑国的侵略战争,按照宋襄公战前的想法:你楚国要是不救援,我就灭了郑国;你楚国要是来救援,我就正好设个包围圈,来一个围点打援。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是稳赢的。
让宋襄公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却采取了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方略,直接围魏救赵,进攻宋国的本土。这下战火烧到了宋国境内,原先是宋国要牵着楚国的鼻子走,现在反而变成被人家楚国牵着鼻子走,无奈之下,宋襄公只好回兵救援。这个时候,关于是战是和的争论再起,当时宋国的大臣们,比如辅佐宋襄公多年的公孙固,就认为以宋国此时的国力,是根本不可能和楚国作对的,就算这一战打赢了,下一战也很可能失败。因为宋国的地理位置外加军事实力,是无法和楚国相抗衡的,所以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才是最好的选择,盲目的争霸战争,只会断送了宋国。但是宋襄公却什么都听不进去,他的脑袋里,满是他所崇尚的“仁义”二字。他反复地说,我是一支仁义之师,还怕楚国的虎狼之师吗?十月,宋襄公率军在泓水列阵,和楚国军队决战。这场战斗,宋国军队机会还是把握得非常好的,当时他们抢在楚国前面抵达了战场。这时候的楚国人,正浩浩荡荡地准备渡河,这正是宋国军队发动攻击的好机会。公子目夷发现了这个战机,连忙要求宋襄公立刻出击,趁楚国渡河的时候发起袭击,将其彻底消灭。但是宋襄公拒绝了,他认为这时候如果发动进攻,是一种非常不仁义的表现。楚国人渡河以后,紧锣密鼓地排阵,公子目夷一看着急了,他拽着宋襄公的袖子说,如果现在不立刻发动进攻,那么等着楚国人排好阵势,我们就会全军覆没的。宋襄公还是很固执地说,这你就不懂了,这叫礼数,如果敌人还没有排好阵容,我们就发动进攻,这是不仁义的,就算打赢了也不光彩。就这样,宋国大好的获胜机会,就白白地浪费了。楚国在成功渡河之后,立刻发动了进攻,弱小的宋国军队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彪悍的楚国人一轮冲锋,就把宋国军队打崩溃了。结果宋襄公本人被包围,幸亏公子目夷拼死保护,总算从楚国人的包围圈里逃出生天。但宋国军队因此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大腿受伤,可谓损失惨重。
泓水之战,宋襄公很仁义,后果很严重。宋国的精锐军队在这场荒唐的战役中,几乎全部一次性赔光。宋国这样一个小国,一旦经历了这样的惨败,也就意味着几代都恢复不过来。在宋襄公之前,宋国好歹还能保持一个老二的地位,这样一来,就彻底沦落成弱者了。
四
可笑的是,即使惨败到如此,宋襄公也依然不认为自己有错。回国之后,大臣们埋怨他不该和楚国打仗,打仗也不该这么个打法,宋襄公却仍然十分嘴硬:“我这是仁义,打仗就应该这么行仁义,比如看到对方头发花白的士兵,就不要抓了,看到对方的士兵受伤了,就不要再伤害他了。”公子目夷听后冷笑说:“打仗就是为了打败敌人,像你这种打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宋襄公无言以对,其实他也来不及反思了。就在这场战败一年以后,愤恨交加的宋襄公离开了人世。
在泓水之战后,楚国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灭亡宋国,还是多亏了公子目夷从中斡旋。公子目夷走访了齐、秦两个国家,请他们出面干涉,在两大国的干涉下,楚成王也做出高姿态撤军的决定。也正因为如此,楚国知道了此时中原诸侯还是铁板一块,很难轻易北进。所以,在此后的一些年里,楚国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南吞百越,积累实力上。楚国真正开始再次北进,应该是晋文公重耳争霸的时候了。
不过愚蠢的宋襄公,在临死之前总算英明了一把,他对即将即位的太子说,宋国现在的局势很不妙,秦国、齐国都靠不住,楚国肯定有一天会再次北上,宋国到那时候将再次面临危险,如果是那样的话,到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晋国公子重耳,他将来一定会成为霸主,也一定会成为宋国的保护者。在之后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最后的战局,证明了宋襄公预言的正确性。假如大多数时间他都能保持这样的睿智,他和他的宋国也不会落到这个结果了。
宋襄公争霸的失败,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失败,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旧秩序的失败。宋襄公所坚持的,依然是西周宗法制社会的旧道德,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大家都不按照套路出牌,那么按照套路出牌的宋襄公,也就只能吃亏了。泓水之战的另一个意义是,从此开始,像西周时候那样摆开阵势开练的正战,越来越少,而战争的手段却日益丰富,兵法诡道渐渐成为战争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