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稚才:村童不欲池中物
作者:夏世清 著
发布时间:2020-12-22 11:01:38
字数:26323
浙江嵊县下北乡的胡村,是一个山水环绕的美丽村庄。人口不多,只有几十户,但也被分成了倪家山、陆家坳、荷花塘和大桥头四处。胡村有条石头铺成的大路能够通到奉化,还可以经过三界、章镇到达绍兴,沿途的田地虽然有些贫瘠,但是由于这里的住户很分散,所以这个地方显得非常宽阔,让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地理优势,胡村的人们接受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一个个不但能说会道、头脑灵活,而且还善于经商,这里的商业活动有着八十多年的历史。
胡村的先祖是明朝人。起初,胡村还有倪、陆两姓人家。据说,有一天胡村的先祖贩牛经过那里,正好遇上大旱,他不小心一把火将田里的稻子都烧了,还赔上了自己的牛;就在这时,下了一场大雨,大旱反倒变成了大丰收,田里被烧的稻子全都活了过来。这位先祖自然成为丰收的大功臣,于是他就在这个地方安了家;而后来,倪、陆两姓人家逐渐流落到了别的地方。胡姓人家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胡村。
太平天国前后,胡村的商业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那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在养蚕、采茶、打桐油,销往海外,几乎每一家都很富裕。即使到了现在,胡村仍然保留着当时所建造的红墙瓦屋,在现在看来依然气势磅礴。
胡兰成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地方,而江南的山水风物也孕育了众多的才子佳人,胡兰成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胡兰成,生于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六,即公元1906年2月28日,字蕊生。他的父亲胡秀铭有过两次婚姻,都属于旧式的包办婚姻。胡秀铭的第一个妻子宓氏,很早以前就因病去世了。之后,他续娶了吴氏,也就是胡兰成的母亲吴菊花。
虽说是旧式婚姻,而且还是二婚;但是,胡秀铭和吴菊花之间的感情还算和睦。胡秀铭挣到钱之后,都会把钱交给吴菊花,他们吃饭的时候,他还会看着吴菊花,跟她说一些家里家外的事情。在生活中,他对妻子总是和气、欢喜的,而且还带有敬重,而吴菊花也能立刻领会到丈夫对自己的情意。也许,这就是夫妻间的心灵相通。可惜,胡兰成却没有继承父母之间的相亲相爱,最终与他最爱的才情女子张爱玲劳燕分飞。
宓氏为胡秀铭生了两个儿子,积润、积忠;吴菊花生了四个儿子,积义、梦生和怀生,胡兰成是吴菊花的第四个儿子,但是在兄弟当中他却排行第六;胡兰成4岁的时候,吴菊花又给胡兰成生了一个弟弟。据说,胡兰成的父亲之所以给他取名“兰成”,是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飘洋过海,功成名就,名扬四海,像兰花一般的将香气传回家中,光宗耀祖。
胡兰成出生的时候,父亲年岁已经很大了,而母亲也已经41岁了。对于他们夫妇俩来说,胡兰成的到来算是中年得子,理应溺爱,但是他们并没有特别重视胡兰成。这是因为他们之前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再多一个也不显得珍贵;另外,胡兰成出生的时候,胡村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富裕了。
所以,胡兰成并没有得到母亲过多地骄纵。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很少抱他,宠爱他,却经常打骂他。有的时候,胡兰成也会赖在母亲身边撒娇,每当这时,吴菊花就会说:“这么大了还要抱,小孩要自己去玩,大人还要做事呢!”
胡村人对孩子从不娇生惯养,小孩到了四五岁就要帮着家里干活。胡兰成也不例外。每当他的母亲缝补衣裳,或者纳鞋底的时候,他总会在母亲的身边递剪刀、穿针线;当母亲做饭的时候,他也会自觉地帮着生火;当母亲去溪边洗衣服的时候,他会拎着篮子,走在母亲的前头。母亲还教他如何将喂给幼蚕的桑叶剪得细长;还教他在洗白菜的时候,要将菜帮掰开,这样才能洗得干净;还教他采茶的时候,要先采干净一枝再去采另外一枝。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非常温柔,如果他做错了,母亲也只是笑笑,从不批评他。但是,母亲也从不夸他,因为在他母亲的眼里,教育孩子的方法没有“夸奖”这一说。
当然,胡兰成与其他小孩一样,也贪玩贪吃。他4岁的时候,有一天,西边邻居梅香哥哥的家里请来一帮老太婆念经,胡兰成因为好奇便跑去玩耍。梅香哥哥做了一些荞麦面的点心,胡兰成见了,肚里的馋虫自然不安起来,他很想吃一点儿荞麦面,但是他没有开口说出来,而是待在那里痴痴的望着。他的心思立刻就被梅香哥哥看出来了,于是跟他开起玩笑。胡兰成觉得别人看穿了他的心事,顿时生出委屈,大哭起来。梅香母亲赶紧出来安慰他,跟他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还假意将梅香哥哥骂了一顿,并且盛了一大碗荞麦面给他。但是,胡兰成没有要,他怕如果要了,日后梅香哥哥会取笑他。最后,梅香母亲将他抱回家,还给他捎带了一碗荞麦面,但是他到底没吃。小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一根筋”,而这一点在胡兰成身上则尤为突出。至于他后来跟着汪伪政府,跟着日本人,也许从这里能够找到些微的根源。倔强的个性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固执,别人的意见即便是好的,他也听不进去了。
胡兰成五六岁的时候,经常独自跑到溪边挖螃蟹。有一次,他沿着溪滩一路向前走去,等到他猛然看向四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来到了山边的一个深水潭,大桥头的家门已经不见踪影了。高高的山挡住了阳光,深水潭四周一片昏暗,而且非常幽静。这时,一阵山风吹过,胡兰成顿时害怕起来,他赶紧往回走。心理的恐惧越来越深,他一边走着,一边哭着,身上只穿了一条青布裤衩,赤着脚,脊背也已经被晒得通红,手里面还拎着装了几只小螃蟹的蒲柳口袋。这是胡兰成第一次感到害怕,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害怕。只是不知道,当他晚年漂泊到日本的时候有没有再次尝到这种害怕的滋味。这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胡兰成7岁的时候,有一天与弟弟两人一起去屋后的竹园里玩耍。玩累了,胡兰成便背着弟弟穿过溪水,来到洗衣石边上。他先站到了石头上,然后告诉弟弟让他从岸上跳到他的背上。弟弟虽然矮小瘦弱,但是冲劲仍然很大,结果,弟弟是跳到胡兰成背上了,却由于重心不稳,两人一起摔进了水里。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赶紧爬起来央求弟弟不要哭,更不要告诉母亲。可是衣裳已经湿了,回去肯定会被母亲打。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将自己的衣服和弟弟的衣服全都脱下来晾在溪滩上。但是,弟弟实在不愿等到衣服晾干再回家,于是就一人先往回走了,胡兰成也没有拦他。弟弟回家后,将整件事情都告诉了母亲,母亲有些生气,又有些吃惊。但是,她依然对着胡兰成笑着骂道:“你这样犯贱,且这样的无知识!”那个时候的胡兰成不知道犯贱的含义,但是他隐约感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对。穷人家的孩子虽然不是什么金枝玉叶,但是也不轻贱生命。他当时心窍未开,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孩童的糊涂劲儿,不过或许他自己不觉是糊涂,而是稚朴吧。
每当看见夕阳落山,山上叫唤的羊,桥上行走的人,以及桥下湍急的流水,幼年的胡兰成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感。他曾这样说道:“当我在郁岭墩采茶掘番薯,看见天际白云连山,山外便是绍兴,再过去就是杭州上海,心里就像有一样东西满满的,却也说不出来。若必说出来,就只能像广西民歌里的:唱歌总是哥第一,风流要算妹当头。出去高山打锣望,声鸣应过十二州。”那时的他,已经期盼着能够走出胡村,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会去到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因此,他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落寞之感。
那个时候的胡兰成,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汉奸而流浪在异国他乡。总之,路都是人自己走出来的,胡兰成也不例外,他的路也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1926年,胡兰成刚满20岁的时候,父亲胡秀铭因病去世了。1936年,母亲吴菊花也离开了人世。对于吴菊花而言,她一生操劳,最后儿孙满堂,也算人生之大幸;可惜她的教育并没有收到成效,反而养出了一个文化汉奸。九泉之下的她,不知会作何感想!
胡兰成的父亲胡秀铭曾读过几年私塾,文章写的也算条理清晰,是非分明;但是,他并不以笔墨为生,也没把自己当成读书人来看。
胡秀铭经常教儿子学写字,他要求胡兰成要笔画平正,结构方正;有的时候,他还会讲一些书上的故事给胡兰成听。但是胡秀铭始终觉得他的字和文章不对路,所以从来也没夸奖过胡兰成。胡秀铭对音乐也很有研究,却从没教过胡兰成这些,在他看来,音律乐器都不是正经事,会玩物丧志;而他本人也很少玩弄乐器,只会在特别清闲的时候与别人消遣一下。他还有着旧式文人过多的礼仪,在这一点上,胡兰成随了他的父亲。胡秀铭在对待刚进门的侄媳妇,还有侄女辈的女子时总是非常有礼貌,就像对待客人一样;即使在桥头遇见六七十岁的妇女,他也会按着辈分叫她们嫂嫂或者婆婆,而且他对待任何一个人的态度都是谦恭有礼的。
胡秀铭骨子里还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属于穷热心那种。如果乡里邻居之间出现什么纠纷,他都会忍不住出面调解,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调解都会奏效,因此也就受到别人的感激,逢年过节有时也会收到别人的谢礼。当然,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一次,距离胡村40里地的俞傅村,那里的一户农家因为田产与乡绅发生了矛盾,胡秀铭很热心地去帮着农家打起了官司。先是打到县里,结果官司输了,他不服气,于是自己掏旅费、诉讼费陪同那户农家去杭州打官司。两年之后,官司最终打赢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农家的妻子却抱怨起来,说官司虽然打赢了,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钱财。这显然是指胡秀铭在多管闲事。胡秀铭虽然心里很难过,但是也自觉理亏,就什么也没说。而这一幕,被俞傅村的一个财主看见了,立刻对胡秀铭产生了敬意,在他看来,胡秀铭是可以做一辈子朋友的人。于是,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这个财主,上辈人是以柴盐生意起家的,现在店里仍然生意兴隆;美中不足的是,他虽然娶了两房妻子,但却没有一个儿女。他看着胡家人丁兴旺,便想让胡秀铭过继给他一个儿子。于是胡兰成便被过继给了俞家,那年,他刚满12岁。
父亲知书达理的性格并未完全遗传到儿子胡兰成的身上,虽然胡兰成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还算比较快乐,但是,也曾对父亲有过不敬的表现。在当时看来,这种不敬比较隐讳,而在现代人的眼中,着实让人无法理解。那时他已在杭州的蕙兰中学读书,胡秀铭从乡下赶来看他,两人一起去西湖游玩。也许对胡兰成来说,在那样幽静的环境里不宜提学校的事情,而刚刚游玩过的岳王坟又没有可以多说的;于是,父子俩坐在游艇里沉默不语。那时,胡秀铭穿着半旧的土布长衫,吹着湖水的微风,就好像仙人下凡一般。刚开始,胡兰成还为父亲的风采着迷,不一会儿,便无端地生起气来。这的确让人有些费解,也许文人的心思如发丝吧!一点点不美的感觉就会让心绪产生极大的波动。当时的胡兰成大概就是这样。因为不满父亲的沉默不语,所以就眼看着流进游艇的湖水渐渐浸湿父亲的鞋,而不告诉父亲。这不但没有让他觉得懊悔,反而让他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他是那种对于别人的错误、不齿的事情,也能心安理得、甚至于沾沾自喜的人。不管面对什么事情,他总能为自己的错误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而不知悔改。这样看来,胡兰成后来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此外,胡兰成还是一个没有亲情观念的人,这在他对父亲的情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胡兰成长大成人之后,他的心里基本上装不下亲情,他一味地漂泊闯荡,在不顺利的时候回到胡村散心,继而再远离家乡。有一次,他从外面回到家中时,胡秀铭刚刚去世不久,家里到处都是父亲的遗笔,有的写在蚕匾上,有的写在桔槔上,还有绍兴戏的抄本……胡兰成看着这些,心里竟没有一丝伤感,甚至连保存的意愿都没有。此外,就连母亲的遗照在当时也是由侄女青芸收着的。对于自己这种近乎没有人性的做法,他自认为,中国人的伦常是一种天性,并不是一种私情,而是他由始至终的信仰,才使得他对于自身作反省。这便是他的冷漠与无情。他并不具备他所谓的由始至终的信仰;而他所标榜的“自身反省”更是滑稽可笑!试想一下,只要稍微有点信仰的人,会置民族大义而不顾吗?稍微有点自我反省意识的人,会在卖国求荣成为汉奸的时候沾沾自喜吗?绝对不会。胡兰成骨子里所蕴藏的冷漠,是任何一个常人都难以想象的。这种冷漠,致使他成为一个没有亲情、没有民族大义、恬不知耻的人!
而母亲吴菊花在胡兰成的眼中,则是犹如生母娘娘一样神圣的女性。当然,也更是有着寻常母亲的平易和严厉。吴菊花与旧式妻子一样,非常在意人世间的礼仪。在家的时候可以穿着短袄长裤,但是只要出家门,即使去到溪边洗衣服她也会换上长裙,就连在堂前纺棉花时也会穿着;不管是家族的长辈,还是外来的客人,或者是叔伯经过家门,进来檐头稍坐片刻,她也会端出茶水,恭敬有礼。但是,她从不轻易去邻居家,更不会与人说长道短。所以,在整个家族中也算是受欢迎的一个人。
吴菊花教育胡兰成也有自己特殊的方式。最初,胡兰成离家去杭州念书的时候,吴菊花非常担心,她一面帮着儿子整理行装,一面叮嘱道:“出门在外,最忌讳理睬世人;要照顾自己的饥饿冷暖,更不要忘记了家中的艰辛。”也许跟吴菊花的教导有关,胡兰成的确记住了家道的艰难,却将民族大义抛在了脑后。
在胡兰成十三四岁的时候,胡村曾发了一次大水。黄色的洪水冲到他家门前,淹没了半面墙壁,时不时地会传来墙壁倒塌的声音。幸亏急流中夹杂了大量的沙石,这才将房屋柱脚埋住,保住了房子。而大路上则是一片汪洋。整个村子的人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抢救被洪浪冲走的桌椅、牛羊。而胡兰成跟弟弟两人趴在楼上,听着外面风雨雷鸣的声音,他竟然异常兴奋起来,并且大声唱起学堂教给的歌谣。这次事件,极大地惹恼了吴菊花,于是她破口大骂道:“你到底是人还是畜牲?”
吴菊花虽然只是一时生气,却骂出了胡兰成骨子里一些低劣的个性。那个时候,胡兰成已经是懂事的年龄了,他当然知道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应该袖手旁观,更不应该幸灾乐祸,而是帮着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而他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不知好歹地唱起歌谣来!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他的这种表现,完完全全预示着他会在时局动荡不安的抗日年间,投身汪伪政府大谈所谓的民间起兵!
虽然过继给了俞家,但除了寒暑假,胡兰成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待在生父母的家里。胡兰成最初并不是很不情愿,因为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凭空多出了一对爹娘,所以,他刚去俞家的时候,觉得俞家的一切都那么不顺眼。也许是对俞家期望过高的关系。俞家虽是富户,在他看来却只有土气和俗气。
俞傅村的村民们大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胡兰成的义父虽然是一个不小的生意人,但是也是务农起家,身上自然充满了泥土的腥味。家里虽然雇用了长工,但是他仍然会在做完生意之后,扛着锄头下地劳作。俞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家,胡兰成的义父为人厚道善良,一点也没有“为富不仁”的坏习气。他虽然节约简朴,但是生性慷慨大方,所以俞家每顿饭必然有酒有肉,到了下午还会做一些小点心吃。
对于胡兰成而言,和俞家成为干亲关系,实属他人生中一件最大的幸事,因为胡家所缺少的正是俞家所拥有的——钱财。后来,胡兰成之所以能够去杭州念书,全都是依靠俞家的慷慨解囊。因此,胡兰成与俞家也就越来越亲近。每逢寒暑假,他大多数时间是住在俞家的。
这里不得不提胡兰成的庶母,她对胡兰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位庶母是杭州人,姓施,名春,人们都称呼她为春姑娘,胡兰成过继到俞家的时候,这位庶母刚刚32岁。庶母是属于《红楼梦》里王熙凤那样争强好胜的人物;而胡兰成自始至终都是软弱无能的那种,因此他渐渐喜欢、佩服起庶母,庶母做什么事他都愿意跟在身边。
只要是在俞家,胡兰成就会像一个跟屁虫一样跟着庶母。不论庶母干什么,去晒谷场晒谷子也好;在屋檐底下绣花也好;进房间开衣箱取东西也好,他都会跟在身边。庶母下午做点心给在田地里的雇工吃,胡兰成仍然跟在身边。这些时候,庶母就会讲一些子贵尊母的故事给他听。她经常讲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叫李三娘的女人受尽他人的欺负,后来她的儿子高中状元,便衣锦还乡迎接她。庶母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其意图非常明显,她希望胡兰成有朝一日享受荣华富贵了,也能记得孝敬她这位“母亲”。但是,以她那种性格,自己是不会亲自说出口的;而幼年的胡兰成本就有些闷头闷脑,他虽然心中清楚庶母的用意,却也不知道说几句好听的话讨庶母开心。他当然也知道庶母希望他能说点什么,可是他就是不愿意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影响了他与庶母之间更加深入地交心。胡兰成就是那样,他是属于能够坦然接受别人对他的好,他却很少对别人好的人。因此,后来发生了为妻子看病向庶母借钱而不得的事情。胡兰成还在自己的一些文章中抱怨过庶母争强好胜,以至于有些变态的性格;却从未对自己进行过反思。这正是他自私的一种表现,而正是因为自私——胡兰成性格中最致命的弱点,导致他最终成了了一个背离民族大义的汉奸!
胡兰成有着旧式文人的多情性格,这一点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初显端倪。当时胡村附近有个芦田村,盛产竹木桑茶,是一个极其富裕的地方。那时,芦田村有一户姓王的大户人家,家中有一位名叫杏花的小姐。杏花去杭州读书的时候,轿子正好经过胡兰成家门前的大路。一行人在路边的亭子里暂作休息时,胡兰成看见杏花衣着端庄、美丽,心中顿生爱意。从此以后,胡兰成便在多情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当然,幼时的胡兰成和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简单快乐的。不知不觉中,胡兰成寂寞而敏感的少年情怀被庶母的一颦一笑深深牵动,他喜欢上了自己的庶母,这种喜欢并不是儿子对母亲的情感,而是对于异性的爱慕。
有一次,胡兰成从俞家回胡村的路上,胡村祠堂正好有戏班唱戏,这时一个旦角出场了,她的打扮举止和胡兰成的庶母像极了。胡兰成敏感的心立刻被牵动了,他顿时心潮澎湃起来。他没有看完那场戏,就跑回家偷偷大哭了一场。后来,他去杭州上学的时候,也是从俞家出发的。离开俞家的那一晚,他投宿在一个旅馆里,当他一个人孤单地在昏暗的亮光下铺被子的时候,他想起了庶母,心里立刻难受起来。虽说胡兰成对庶母产生的这种感情,是怀春少男特有的心质,但是总归超出人之常情。更为可气的是,他不但不对这种不正常的感情感到懊悔,还反倒有些沾沾自喜。他说:“孟子说过‘人少时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这个“慕”字用的非常好,但我没有对庶母说起过。为我坏心思是有过,因为我倔强。”他就是那种不知道其丑陋的人!
胡兰成15岁的时候,他的义父因病逝世了。那时他的庶母刚满35岁,她身着白色的孝服,在灵前哭的像个泪人一样;但是,她依然坚强地料理着丧事,同时还与觊觑义父遗产的侄子争斗,真可谓是女中豪杰了!
义父“头七”刚过,胡兰成便准备去杭州念书了。走的那天早上,庶母一边在灵帏里流泪,一边与侄子争斗,并且还抽空让胡兰成来到她的房间,满脸泪痕地取出一包银元给他做学费,还跟他说了一些在学校注意的事项,这才接着又忙去了。
除此之外,就连胡兰成定亲时所需的聘金也是由庶母出的,而且她还买下了戴家的一座楼房,以及竹园桑地作为胡兰成的结婚礼物,这总共用去了五百银元,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数目了。但是,胡兰成敏感地觉得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好了,可惜他并没有自我反省,反而在心里怪起庶母,就好像庶母有义务一辈子顺着他一样。而他本人原本就是不知道感恩的人,所以对庶母的怨恨也就越来越深了。事实上,他从未孝敬过义父庶母,他只知道索取从未回报,像他这样的人真是让人心寒。
话说回来,胡兰成上学并不早,13岁时仍在胡村的学堂里念初中;不过他的成绩相当不错,随后便考进了绍兴第五师范附属高小。刚进学校那会儿,除了他是乡下来的以外,其他同学都是城里人,所以他总是被人欺负。而胡兰成不敢跟他们争斗,他本身就属于娇弱那类,渐渐地与同学熟悉之后,他们也就不再欺负他了。
高小毕业,他考进了第五中学。在五中读书的那段日子,他几乎游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也尝遍了绍兴的各种小吃,例如,芝麻酱、油条、各式蒸糕等。
其实胡兰成在五中只读了一个学期,后来学生闹风潮,第二个学期久久无法开课,胡兰成便回到了胡村,实际上也就是辍学了。
直到后来,表哥吴雪帆带他去到杭州,考上了蕙兰中学,这才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胡兰成一直在蕙兰中学读满了四年,眼看就要进行最后的毕业考试时,却因为一件事情被开除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胡兰成是学校校刊的英文总编辑,有一期有一篇投稿写的是一个同学被罢免了青年会干事一职——因为账目出现了问题。当时校刊顾问方同源找到胡兰成说不能登载这篇文章,否则会影响到教会的名誉。胡兰成不愿意听他的,于是就跟他讲道理,结果方同源什么也没说,胡兰成就以为他默认了,于是便把这则新闻登了出来。谁知道他被方同源狠狠地骂了一顿,胡兰成觉得很不服气就跟他打了起来,结果把方同源惹怒了,他以辞职来要挟校长开除胡兰成,最后胡兰成真的就被开除了。胡兰成虽然没有太后悔,但是却不敢就这样回到胡村,直到父亲胡秀铭得知了此事,写信叫他回家他才回去的。这之后,他的求学生涯也就结束了。
胡兰成18岁那年,他的婚事被正式提及。那个时候,他正放暑假,刚从蕙兰中学回到胡村。一天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在屋檐底下乘凉,吴菊花便说起了他的婚事问题;而胡兰成什么话也没说,也算是默认了。于是,吴菊花便把女方的情况告诉给了胡兰成。
女方名叫唐玉凤,是距离胡村五十里远的唐溪村一户普通人家的女儿。她19岁,大胡兰成一岁。她的父亲名叫唐济仙,人们都称呼他为三先生。虽然吴菊花和胡秀铭都很满意女方,但是仍然想要听听胡兰成的看法。
胡兰成是在大哥积润的陪同下一起去看玉凤的,只不过他们是以买茶为名去的。他们来到了唐济仙的家里,刚巧唐济仙不在去邻居家了,在请唐济仙回家的那会儿,他们坐在客堂里休息。那时已是晌午,玉凤从山上采茶回来了,她背着茶篮,正准备从前门进来,看见有客人在,突然像是觉察到什么,转身从后门走了。那个时候,胡兰成也相当紧张,他觉得很难为情,因此也就没有心思去看玉凤,急得胡积润不停地给他使眼色。对于一个18岁的愣头青,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有些尴尬。在他看来,抬头张望不好,不张望也不好,不过他还是在玉凤从后门进入厨房的那一瞬间瞥了一眼,可惜他只看见玉凤穿着青布衫裤,没有看清长相如何。
就在这时,唐济仙回来了。午饭时间他们便在客堂间吃起酒饭。吃饭的时候,玉凤根本没有露面,菜是由玉凤刚满12岁的弟弟端出来的。胡兰成心里清楚,人家已经知道他们的来意了,于是觉得自己是送上门来让人家看的,而不是来看玉凤的。他有些不满,却也没有办法。
吃过午饭后,唐济仙带着他们来到了月樵店王家。月樵店在县里非常有名,而店主正好就是玉风的堂房伯父。在王家客堂里闲聊了一会儿,大哥胡积润便带着他来到了屋后的田野上。当时胡兰成以为就是去散散步,没想到那里正对着王家后院,而玉凤此时正坐在院子里与姊妹们绣花。胡积润赶紧指给她看,可是相隔甚远,而且胡兰成又有些慌张,所以根本没有看清谁是玉凤,倒是人家已先发觉走开了。不一会儿,他们回到王家,正准备从屋后穿到客堂时,玉凤在楼上看见了胡兰成,那时他穿着白洋布短衫,茄色纺绸裤。在那时,玉凤已经看上了他,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
虽然自始至终胡兰成都没有看清玉凤的长相,但是不知怎的,他从心里觉得玉凤不错,另外他也不愿违背父母的意愿,所以也就没有反对。于是胡家立刻向唐家行了聘礼,这门婚事也就订了下来。
婚礼是1926年10月举行的,也就是胡兰成初次见到玉凤的两年之后,那时他20岁。遗憾的是,在胡兰成与玉凤举行婚礼的前9个月,父亲胡秀铭却因病去世了。胡村有个规矩,家里遇到丧事,一段时间内是不能再有喜事的,但是对于胡兰成这样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定一门亲事确属不易,更何况胡秀铭生前已经为这门亲事筹备好了一切,临终之前还特地交代婚期不能改,因此亲事才按照原定时间举行了。对于母亲吴菊花而言,刚刚失去丈夫,又迎来了儿子的婚礼,个中滋味并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
因为胡村距离唐溪村有五十里的山路,所以正式迎娶的那一天,胡村这边一大早就抬着轿子过去了。当时的景象热闹非凡,大概五六十人,一起翻山越岭,一路上敲锣打鼓向女方家走去。
而女方那边也打点好了一切,等着男方的花轿进门。对于玉凤而言,当锣鼓声逐渐清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花轿就要到了,从此以后她的生活将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整个婚礼过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交拜,新娘都有身边的老熳陪伴着。当所有礼节结束之后,就由胡兰成抱新娘了。当然,胡兰成是第一次面对这种事情,不免心里有些紧张,但是他别无选择,于是一横心将新娘抱了起来。只是当时新娘的衣裳过于繁琐,他又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抱的过程踉踉跄跄,多亏了旁边的姐妹搀扶,才得将新娘顺利地抱到了新房。
他一直将新娘抱到了床上才放下,然后并排坐在了床沿边。对于胡兰成来说,这一切既生疏又很新鲜,他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就在这时,一个福寿双全的老妇人,端着汤圆喂了新郎一口,接着喂了新娘一口,然后手持红皮甘蔗向新郎新娘祝了三祝,这意味着夫妻能都多福多寿多儿。最后,老妇人帮新娘拿下了头上的花冠,这才让胡兰成亲自去揭新娘的红盖头。按照当地的风俗,新婚之时新娘是不能擦脂粉的,玉凤自然也就一脸素容,他看见了觉得不如想象中那么美貌,心里有点不高兴。
那天晚上,因为胡兰成之前一晚就没有睡好,他有些上火,导致眼睛得了火眼,于是自己去隔壁母亲的房间休息了。那个时候楼下仍然热闹非凡,堂前楼上人潮涌动,而隔壁新房里的新娘则由众多姊妹们陪伴着。胡兰成感觉比较累,躺了一会不想就睡着了。
这时胡兰成被楼下的鼓乐之声吵醒,他起身来到新房,只见一个老嫂正在帮着新娘化妆打扮。因为新郎与新娘马上要去堂前拜菩萨了,所以其他的姊妹早已下楼帮忙去了。
玉凤身着红袄红裤,临窗坐在梳妆台前。桌子上放着一碗她已经吃过几口的面条,还有一碗是留给胡兰成的。玉凤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她立刻将筷子递给胡兰成说:“你先吃点垫一垫吧!”胡兰成什么也没有说,接过筷子就将面条吃了个精光。这是玉凤第一次跟胡兰成说话。
平旦时分一到,新郎新娘就要去堂前拜菩萨了,接着拜祖先,拜公婆,拜堂中所有的长辈。每当新郎新娘跪拜的时候,鼓乐就会跟着响起。
整个礼拜结束之后,宴席就开始了……
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了。而闹洞房,越热闹越好,所以亲朋好友都必须参加。当然闹洞房的只能是男宾,他们想尽千方百计与新娘逗乐,目的就是为了让新娘发笑;而女宾们则统一战线保护新娘。那个时候,玉凤端坐在床沿,没有说话也没有笑,她低着头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虽然看上去很安然,但实际上心理已经忐忑不安了。幸亏身边的老嫂见多了这种场面,她处处保护这新娘,凭借着自己的伶牙俐齿,既好言相劝了宾客,又引来了众人的欢笑。而玉凤也着实稳重,她一直端坐在床沿一句话也不说,那些男宾也就无可奈何了。直到夜深,众人都没能逗笑玉凤,玉凤这才嫣然一笑,给了宾客一个台阶下,宾客这才纷纷散去。这时,老嫂搬出新娘的喜果,摆上了酒菜,跟新郎新娘说了几句吉祥话儿,这才转身关上房门下楼了。
此刻,新房内只剩下胡兰成和玉凤两人。他们端坐在餐桌前,两人都沉默不语,直到胡兰成举起酒杯木讷地说了声“请”,两人这才各自喝了一口酒。放下酒杯,原本以为会再次回到沉默中,玉凤倒是开口说话了:“这次真是叫人怨心,宓家三娘舅说的聘礼嫁妆,确实毫无道理,为了我这个女儿,爹也受了不少委屈。”玉凤在新婚之夜说这些话,可见她真是直率而又真诚,当然里面包含更多的还是对丈夫的坦白。玉凤的这番话,使得胡兰成大吃一惊,他立刻回答家里是不会争这些的,只不过可桢娘舅有些小家子气罢了。玉凤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再说话了。
看见胡兰成吃了几颗荔枝,玉凤赶忙起身将包里的荔枝全部倒在了盘子里,接着又给他斟满了酒。几个微小的动作,足以看出玉凤对胡兰成的体贴和关心,更看的出她已经把胡兰成当作信赖与亲密的家人尽心尽力地伺候。但是两人最终也没有说上几句话,东西也没有多吃,随后,便解衣休息了。
婚后胡兰成与玉凤的感情还算可以,这主要是因为玉凤觉得胡兰成是个读书人,她心里很喜欢,另外她比胡兰成大一岁,有着姐姐关心弟弟的感情在里面。当然,玉凤更可望丈夫能够有朝一日成为人中之龙,所以她对胡兰成才倍加的体贴、宽容和关爱。
而胡兰成原本就是一个没有良心,只知道享受别人对自己好的人。但是他又有着旧式文人特有的矫情,所以即使他对玉凤又所不满,也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大多时候他都是故意拿话伤害玉风,而玉凤也只是一言不发地默默承受着。
胡兰成不满玉凤主要是因为她没有进过学堂。那个时候“五四运动”正激烈地进行着,“五四运动”下的女学生都穿着白衫黑裙,而且思想也很新潮,玉凤当然不能与她们相提并论。而且玉凤又不像戏剧中的女子那样娇媚,善于讨人欢心,更不会唱歌、刺绣。有一次,胡兰成好不容易才让玉凤开口唱了首歌,而她唱的也是非常土气的歌曲,这让胡兰成更加觉得她很俗气。另外,胡兰成喜欢脸尖的女子,他觉得自己本来就长得圆头圆脑,想互补找个脸尖的,而玉凤恰好是圆脸。在胡兰成面前玉凤总显得有些笨拙,即使她惹胡兰成不高兴了,也不会用花言巧语来哄胡兰成,这个时候,胡兰成就会发狠用难听的话刺伤玉凤了。
即使这样,玉凤仍然全心全意地伺候胡兰成,以及婆婆吴菊花。虽然玉凤没有念过书,但是她懂得孝道是人生之根本,所以总是任劳任怨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婚后,胡兰成一直在胡村的小学里当老师,那个时候半年的薪水也只有35银元,而这是他们全家的经济来源。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直到第二年三月的某天,胡兰成正在池塘边钓鱼时,接到了一封别人从镇上给他带回来的信。这封信是录取他去杭州邮政做邮务生的。五年前,他还在蕙兰中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报了名,没想到事隔这么久才被录取。杭州邮政局开的薪水非常高,月工资就有35银元,这足以顶他在胡村教书半年的薪水,所以他满心欢喜地前往了。
胡兰成一个人来到了杭州,每个月他都会寄25银元给母亲,自己留下10银元。在当时,邮电局的工作是相当好的,只要认真负责,不但可以加薪,而且即使退休了也会有养老金。所以,在邮局工作的同事们,不管少的老的都对上司恭恭敬敬,哪怕做错一点小事也会被吓得半死。而一旦有人犯了错误,被扣了薪资,其他的同事就会幸灾乐祸,面对你的时候也是摆出一幅天要塌下来的样子。他们那种事不关己,冷冰冰的态度让人心寒。那个时候,是由外国人掌控邮局的,因此他们对待顾客相当傲慢,外加同事之间也没有感情可言,因此胡兰成瞧不起他们,觉得在这里做人实在没有乐趣可言。
有一天,一个集邮者拿着一些邮票要求胡兰成给盖章,他二话不说就给盖了,结果这事被局长看见了,他就严厉训斥胡兰成不应该这样做。第二天,一个英国妇女,拿着一些邮票同样要求胡兰成给盖章,胡兰成吸取教训便一口回绝了。谁曾想这个场面又被局长看见了,他走过去跟英国妇女道歉,然后就叫胡兰成给她盖章。这下可惹怒了胡兰成,他长久积压的愤怒一下上来了,倔强地不肯盖章。局长什么也没说,狠狠地瞪了胡兰成一眼,便亲自给那位英国妇女盖了章,接着把那位妇女送走了。当局长回过头时,他对着胡兰成骂了几句,胡兰成实在很不服气,于是回嘴顶了一句,这下局长恼羞成怒,说了些更难听的话,就把他给开除了。
胡兰成被开除之后没有地方可去,便返回了胡村,虽然玉凤和母亲都觉得失去这份工作有些可惜,但是这已经是无法弥补的事,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胡兰成连教书一职也失去了,所以只好在家闲着。当时幸好还有大哥积润在,家里才不至于连饭都吃不上。百无聊赖的时候,胡兰成就以钓鱼来打发日子。
钓鱼强调静心,最忌讳心浮气躁,而胡兰成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因此总会在钓鱼的时候谋划自己的将来。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己要去北京念书,但是,对家人却总是念叨着准备去杭州找事做。那时,玉凤已经有了身孕,胡兰成却对此不管不问,他的心里想到的只有自己,他实在憋不住了决心一定要出去,于是胡兰成21岁那年,第一去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好在胡兰成并不是盲目的出走,燕京大学有他两个同学于瑞人与赵泉澄。九月份胡兰成来到了北京,在于瑞人和赵泉澄的引荐下,他谋到了一份在燕京大学副校长室当文书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其余时间他可以去课堂里旁听,或者去各处风景参观游览。
那个时候,燕京大学可谓名流荟萃,在校园里他总能看见些文人,有的时候赵泉澄会悄悄指着某个穿长衫的人对他说,这是周作人,这是陈垣,这是郭云观……虽然胡兰成并不是燕京大学的正式学生,但是他身处那个环境,耳濡目染,也是有很大长进的。
燕京大学在北京的西郊,校门外面隔条杨柳沟,有一个大校场。当时,张学良就在那里操练骑兵。胡兰成去看过好几次,有的时候天还没亮他就被马号声惊醒,每到这种时候,他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悲壮凄凉的情绪。
那时北伐已经开始了,军队虽然刚到长沙,但是北京城已经蠢蠢欲动了。只是,胡兰成当时只有22岁,那个时候他对于政治,对于国家大事几乎不懂,实际上他一辈子也没弄明白政治是怎么一回事,否则就不会成为文化汉奸了!而他对于报纸上时事的评论也是一窍不通,只知道看报纸上的一些照片。对他而言,国军总司令**长得也算英俊,宋美龄确实很美丽;至于汪精卫的演说,广州女学生掷花如雨,他都是以一种看热闹的姿态对待的。
在燕京大学里,胡兰成只待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虽然当时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也只不过是文人的一种冲动罢了。当时,国家的变动属于头等大事,人民的心思也为之牵动着。在这种时刻,胡兰成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他的性格比较木讷,很少会有勇敢行事的时刻。所以在燕京大学的这一年中,他的情绪是相当低落的,于是他便想起来回家。胡兰成总是这样,只要风光的时候就不会想起自己还有个家,而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立刻想到逃避,想到回家。这就是浪子的本性!胡兰成就是一个十足的浪子,他永远在外面奔波,只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胡兰成回去的时候,选择先从天津乘船到上海,然后转乘火车去到杭州,到达杭州之后,他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才渡船回到了胡村。
玉凤看见丈夫回家,心里很是欢喜。胡兰成还没有进家门,玉凤就将怀中的婴孩往他怀里塞,玉凤兴奋地连声说道:“爹爹回来了!”这时,孩子已经1岁了。胡兰成刚刚离开家,孩子就出生了,当时胡兰成正在去北京的火车上,火车正好经过黄河,看着滚滚的黄河他立刻想到了夏禹治水,于是仿照夏禹儿子的名字,提笔写信给家中的孩子取名为“启”。
按照人之常情来说,胡兰成在见到自己的骨肉时应当极其兴奋才是,可是当他把孩子抱在怀里的时候,他感到非常不自在。对他而言,是玉凤让他抱孩子的,所以他才不得不抱一抱。伦常之情在他心里,似乎也是需要“理由”的,他自觉见孩子见得并不多,因此感情未深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到家后,胡兰成又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夏天。有一天,他去岳父家散心,老丈人便带着他去到了**的家乡奉化,还特意带他去看了雪窦寺;接着还带他去了**的表亲葛竹王家。在家乡葛竹王家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并且家中还有一人随军北伐,正在南京做官呢!直到这时,胡兰成才终于明白岳父带他游玩的用意所在。于是,胡兰成随即起身来到了南京,找到总司令部。但是,因为关系太远,再加他除了念过书外没有一技之长,所以连续奔波了好几天也没有谋到事做。
胡兰成一直在南京滞留了八天,最后终于离开了。但是,他并没有回家,而是转站来到了杭州,第一次进入了斯家的大门。而这一住,就在斯家住了一年。
斯家大少爷颂德与胡兰成是蕙兰中学同学,他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光华大学,当时正因病在家休息。
当时斯家在金洞桥,家庭环境相当不错,而“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是他家的常客。现在虽然搬到了金刚寺巷,只有两院三进的平房,但是大厅里仍然挂着康有为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令整个宅子英气十足。
胡兰成住在斯家的这一年中,斯家对他可算是百般呵护。而且胡兰成还享受到了斯家特有的关爱,那就是斯家兄妹每月都有20角银洋的零用钱,胡兰成当然也不例外。当时胡兰成并不是亲手接下这20角银洋的,而是由太太在胡兰成不在时亲自放进他床前的抽屉里的。此外,过年的时候胡兰成还得到了两块银元的压岁钱,这也是由太太用红纸包好后放在果盘里由使女送进他的房间的。
如果照这样发展倒也没有什么,反正胡兰成就是那种只顾自己从不为家人考虑的人。可惜,他虽表面上显得斯文木讷,但实际上有着拈花惹草的天性,因此出事只是早晚的问题。
颂德有一个妹妹,名叫雅珊,当时正在女中读书,她虽只有16岁,但是个性特别,人又很刚烈,就连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丝毫没有小女孩的怯弱,而这正是胡兰成缺少并一直向往的。所以雅珊的一颦一笑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
有好几次,雅珊在客堂里遇见胡兰成,便向他借小说看;胡兰成虽然没有,却还特地买来给她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只不过胡兰成心思不正,在他看来这就是以书传情。他想通过一来二往的借书换书,让单纯、不经世事的雅珊投怀送抱。只可惜,斯家太太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胡兰成的心思被她一眼就看穿了。但是,她是一个做事留有余地的人,胡兰成毕竟是一个读书人,她不想让他下不来台;更何况他是儿子颂德的同学,如果这事被传了出去,胡兰成可以一走了之,但是斯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她也就没有说破。只是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颂德,颂德一听立刻恼怒起来,不过他也不愿伤了胡兰成的自尊心,于是专门从光华大学写了一封信给胡兰成,信中只有短短一句话,他让胡兰成立刻离开斯家!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胡兰成自知理亏,也就没有多说什么,灰溜溜地从斯家离开,回到了胡村。而斯家太太当然知道其中原因,胡兰成走的时候她没有挽留,也没有点破,只是礼节性地为他饯行,并给了他五元钱作为路费。总的来说,斯家对待胡兰成可谓是仁至义尽了!可惜,胡兰成并没有因此而觉醒,他还这样为自己辩解道:“我做了错事,不必向人谢罪,更不必自己懊悔;虽然心有内疚,也不过像采莲的船一般左右摇晃而已。”
也许冥冥中自有定数,胡兰成与斯家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只不过这种缘分来自于胡兰成的没脸没皮。半年之后,他再次来到斯家,而且以后的逃亡他同样赖在斯家。如果换了有那么一点自尊心的人,是绝对不会再次打扰斯家的,可是他从未这样想过,他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来没有为斯家考虑过他的出现会给斯家带来怎样的灾难!
胡兰成从斯家回到胡村以后,又稀里糊涂地混了半年,他的天性注定他的浪荡,所以他又来到了杭州,想要为自己找寻出路。而这次他又住在了斯家!虽然过去半年的时间,但是他仍然怀念雅珊为他带来的心跳回忆,真是脸皮厚到了极致!只不过,斯家太太并没有计较以前的事情,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他,双方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好在胡兰成这次住的时间并不长,不然说不定会“旧事重现”。
原来胡兰成的表哥吴雪帆在杭州中山英文专修学校任校长,他自然将胡兰成聘请到了他的学校。
一年半之后,胡兰成转到了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教书,在那里待了半年的时间。在英专和湘湖师范学校教书的这两年里,每个月他都会按时将一部分钱寄回家中。除此之外,他对家中的老母和妻子玉凤并没有牵挂之情,只是在寒暑假的时候回家一次。他生来就注定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
有一天,大哥积润来到湘湖师范学校看望胡兰成,胡兰成便将那个月的钱给他让他带回去。谁知,这一举动反倒成了积润威胁玉凤的一个把柄,积润回家之后就对玉凤说道:“我已经和蕊生说过了,蕊生也认为你不对。我这个阿弟是非常尊敬长辈的,自从我当家以来,他每次寄钱写的都是大哥收。你竟然欺骗我,看我将来让蕊生把你送回唐溪!”玉凤被积润这番话吓了一跳,虽然她知道胡兰成是不会这样说的,但是心中仍然不安,于是争得吴菊花的同意,这才抱着三个月大的小女儿棣云一路打听,来到了湘湖师范,想要将事情跟胡兰成说清楚。
可是,胡兰成见到玉凤的时候他并没有欢喜,反而觉得玉凤的到来给他添了麻烦。他在生气之余,看着玉凤的一身打扮与女同事完全不能相比,竟然还觉得失去了颜面。所以,当他在校门口接玉凤的时候,感觉像被剥了衣服让众人观看一样,作贼似的急忙溜回了自己的宿舍。
但是玉凤却是好样的,她竟一点畏惧感都没有,虽然这是她第一次来湘湖师范。可见玉凤的落落大方与胡兰成截然相反。当她见到自己的丈夫后,立刻觉得心中安稳了许多,以至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最后只在晚上休息的时候才匆匆问了一句,知道并不像大哥说的那样之后,她也就没有再多问什么。玉凤对于自己丈夫信任至斯,真算是中国传统女性隐忍柔善的典范了。
在湘湖师范休息了一晚之后,玉凤就回家了。而胡兰成竟然没有一点挽留之情,他将玉凤送到萧山汽车站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胡兰成之所以对玉凤那么冷漠,不但因为他本来就淡漠亲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他正热烈地暗恋着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被叫做四小姐,是胡兰成同学于君的妹妹。那时,胡兰成正处于如饥似渴的年龄,外加“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他实在不甘于与玉凤的旧式婚姻,想感受一下新式恋爱的甜美,于是脑袋就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了。但是,胡兰成过于迂腐、木讷,自然不会引起这种年轻女孩的注意,因此他那点猥琐的心思也就处于自我安慰的状态。
但是,玉凤却是对婚姻忠贞不二的人。胡兰成不在家的日子里,玉凤心里总想着他,不论是在厨房烧火做饭,还是在屋檐底下做针线活,心里所思所想的,都只有胡兰成!就连在平淡的生活中,与婆婆、侄女说话的时候,嘴边挂着的也只有胡兰成的名字。在玉凤的心中,胡兰成是自己要爱护一生的男人,她从来没有怪过胡兰成对自己的冷漠;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当胡兰成大富大贵之后会抛弃了她,即使在过完苦日子之后也不能享受胡兰成的疼爱。但是,玉凤从未将这种担心说出口,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只是病入膏肓的时候对胡兰成说道:“你待我是好的。只是你曾经说过,和我结婚以来你从未称心过,这句话我一直放在了心里。”玉凤这样提起,并不是记恨胡兰成,而是从心里原谅了胡兰成,只不过她想在入土之前求得内心的平静!其情如此,真是让人喟叹!
胡兰成在湘湖师范任职半年之后的暑假,他回到了胡村。听说表哥吴雪帆的好友崔真吾那时正在广西国民党党部,以及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任职,于是就想在过年春天去广西谋职,结果正好赶上“一·二八事变”,道路不通,而玉凤又因为太过操劳病倒了,胡兰成这才被迫暂留在了胡村。
玉凤刚刚病倒的时候心里非常恐慌,经常无缘无故地默默流泪。每当胡兰成扶她喝药的时候,她都会哭丧着脸说:“死不得的呀!”可见,玉凤对家庭、对丈夫有着太多的留恋。而胡兰成的温言相劝,这才使得玉凤稍稍平静了些。
胡兰成的岳父唐济仙原本就是一个中医,自从玉凤生病那天起,他就隔三差五去胡村给玉凤诊断。当时,胡兰成的家庭颇为穷困,因此不论吃也好,或是药也好都没能对玉凤照顾周到,唐济仙自然心疼女儿,于是随口说道:“把你嫁给这样的人家,实在委屈你了。”
胡兰成哪能受得了这种话,于是摔门而出,径直去了俞傅村,准备向庶母借一点钱。由于自胡兰成自他的义父死后,几乎就没有再到庶母这跑动,因此,庶母遭也把他看成一个“不孝儿”了。他到了庶母家后并没有直接开口借钱,而是隐晦地说玉凤生病了,想让庶母主动借钱给他。但是,庶母见他自己还抱着文人的架子不放,心中有气,便也不提钱的事。胡兰成见庶母也不主动提出,他便干了一件荒唐而滑稽的事:在庶母家住了下来,既不开口向庶母借钱,也不去谋划别的办法。似乎卧病在床的妻子玉凤只是得了感冒这种病一样!
直到玉凤咽气之时,胡兰成仍在赖在俞家。那个时候,庶母已经做好了早饭,让胡兰成先吃。也许夫妻之间存在神秘的感应,当胡兰成拿起筷子的时候,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无名的悲哀,跟着眼泪就掉了下来。他赶紧放下碗筷,坐到床边,想要平复一下自己的心绪。
吃完早饭后,胡兰成决定回家看看玉凤,于是跟庶母道别。庶母轻描淡写地说道:“是的,你的确应该回去看看了,放着家里生病的妻子……”庶母说话的语气虽然很轻,但是一字一句分量很重,只可惜胡兰成并没有反应过来,他还想着庶母能够主动借钱给他,但是依照庶母的脾气,这时绝对不可能的。
看见庶母并没有拿钱的意思,胡兰成只好上路了,刚走出十里远,就看见梦生正急匆匆地走来,原来梦生是来找他的,玉凤离去了。
胡兰成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是猛然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按理应当悲痛至极才是,但是他居然一点想要哭泣的念头都没有。只是跟梦生来到了章镇,梦生去看棺木,而他则去冯成奎家借钱。
冯成奎原是借他家门面开药店起家的,后来身体大不如从前,于是就不再操劳店中生意,而是转行放高利贷。人一富贵就会忘本,冯成奎也是如此,所以变得比以前刻薄了很多。后来因为山乡闹土匪,冯成奎这才避居章镇。胡兰成小的时候跟他关系不错,所以现在想起了他。他找到冯成奎,开口就借60块置办丧事,原本以为他会立刻答应,结果冯成奎一口回绝了他。想必冯成奎是怕胡兰成还不上来吧!胡兰成默然无语,只好喝茶稍作休息,这时外面来了两个人,他们也是向冯成奎借钱的,因为利息很高,所以冯成奎二话没说,一点也不避讳胡兰成就当即拿出五百元。胡兰成这时的感觉就像是被人扇了一耳光一样,他恼羞成怒,站起来转身就走。冯成奎赶紧起身假意留他吃午饭,如果稍有一点自尊心的人会知道这只是面子上的话罢了,而胡兰成想想也是,空着肚子怎么走路呢?于是就留下来吃了饭。吃完饭,这才又急匆匆地赶回俞傅村。
进了俞傅村之后,胡兰成胸中的怒气尚未消退,他看见庶母,就立刻冲着庶母气势汹汹地说道:“给我60元回去治丧!”庶母这时已经知道玉凤病逝了,但是不愿意收回之前说过的话,于是说道:“家里哪有钱呀?”这时,胡兰成倒来了聪明和勇气,他恶狠狠地说:“把钥匙给我!”庶母顺手就将身上的钥匙扔给了胡兰成。胡兰成轻车熟路地打开了钱柜,看见现洋700,被包成七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于是拿出其中一份取出60元,将柜子锁好,把钥匙还给庶母之后转身就走。庶母眼圈一红,苦笑着说道:“最终还是我被打败了!”庶母的眼泪,饱含被这个不孝不义的“儿子”误解的委屈,而胡兰成并没有理会庶母的眼泪,几近而立之年的他,行事之幼稚乖张,有如顽劣的幼童!
胡兰成赶到章镇时,四哥梦生已经选好了棺材。胡兰成立刻掏出35元,便和梦生及同来的人把棺材往家抬。
他们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回到家中。那个时候,堂前已经设起了灵帏,胡兰成看到这些时,竟没有一丝悲哀的情绪。
举哀完毕,胡兰成进到灵帏,他看见玉凤直挺挺地躺在木板上,身上盖了一床新的被子,玉凤的脸庞变得很小很小,就像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他走到玉凤枕边,轻声地说了一声:“玉凤,我回来了。”此时,他并没有眼泪。是啊,他原本就是一个极其冷漠的人,哭不出来也是非常正常的。只是,他曾在文章中可恨地写道:“其实我知道应该哭的,所以也就努力地使自己哭了一回。”如此虚情假意,不知道他自己在记述的时候有没感到恶心!
胡兰成伸手摸了摸玉凤的手,那时玉凤的手仍然是柔软的,他看见她的眼睛微微露开一线,便轻轻地将眼皮合上。做完这些之后,他走出灵帏,去正房看母亲吴菊花。吴菊花看着胡兰成,含泪带笑地叫了一声“蕊生”,这一声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怜惜,胡兰成这时才哭了出来。
胡兰成此时生出感情,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生来如此。若干年后,张爱玲曾这样解说过胡兰成:“他容易对人生出感激,但是却难得满足。”是的,胡兰成虽不满足于玉凤,但是玉凤对他的好,对他尽心尽力的服侍,他是有些感激的。即使再自私、再冷漠的人,也总会被一些事情触动的。胡兰成的自私冷漠天生就有了,他眼中的万事万物,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应该围绕着自己转动的。
在玉凤去世的前前后后,胡兰成经历了世间所有的人情冷暖,因为他后来回忆这段时期的时候说道:“在以后的二十年中,我有时看社会新闻,或者电影时并不会为那些故事而黯然泪下;却只会在无端的时候,偶尔潸然泪下。对于那些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世割断的恩爱,都不会使我流泪。我幼年的啼哭已经还给了母亲,成年后的哀泣也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
这番记述对于理解胡兰成很重要,其重要更多的不是因为记述本身的内容,而在于胡兰成回忆玉凤这段往事的时候又曾说:“很感谢有玉凤这样一个知己。一个人若有过这么一个知己,他的一生就算遭遇怎样的悲伤,也不会摇动对人世的大信!”所以他所谓的因玉凤之卒而产生的“天地不仁”,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借口,一个让他以后可以毫无责任感地始乱终弃的信条。
玉凤去世之后两个月,胡兰成表哥吴雪帆的好朋友崔真吾回来了,那时他仍然还在广西国民党党部及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政训处任职。他这次回来就是为了告诉胡兰成,他已经和广西教育厅的厅长说好了,让胡兰成去广西的中学教书。除了胡兰成之外,他还找了马孝安和陈海帆。马孝安是吴雪帆在蕙兰中学读书时的同学,后来就读于厦门大学;陈海帆也曾经在蕙兰中学读书,那时他和胡兰成、吴雪帆他们就是文友。
胡兰成听说可以去广西教书当然是非常高兴,他在胡村早就已经呆不下去了,玉凤病逝给他的心灵多少带来了一些创伤,家里沉闷的空起更是让他感到压抑和沉重,现在既然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能够出去透透气,他怎么能够轻易错过呢?而且还有友人做伴。他可以说是欣然同意,没有任何犹豫,而家中的老母亲吴菊花、幼儿胡启和患有奶痨还不到一岁的幼女棣云,自然都被他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只有15岁的侄女青芸,他现在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他们呢?
但是,当时他没有前往广西的路费,借当然也是借不到的——因为,如果能借到钱的话,玉凤的病情也不至于那么迅速的恶化——情急之下,他开始毫无顾忌,把俞家赠给他的竹园也折价卖掉了,而且丝毫不顾及庶母施氏的感受。不知他在妻子去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想到此法,还是由于一时冲动加报复的心理。
马孝安和陈海帆的家庭都比较富裕,但是家境也在走下坡路,因此虽然表面上显得很慷慨,其实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在胡兰成面前,马孝安和陈海帆自然认为自己有值得骄傲的资本,他们见胡兰成一个人闷闷不乐,就半玩笑半欺负似的嘲笑他的草帽破旧,并且顺手就拿过来抛掷取乐,胡兰成对此自然是无可奈何的。崔真吾虽然没有取笑胡兰成,却开玩笑似的说出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胡兰成因为丧妻而从旧式婚姻里走了出来。当时,胡兰成还没有从失去玉凤的悲伤中缓过神来,而且也还没有其他女人进入他的“法眼”,因此这句话对于他来说事相当刺耳的,但是他却并没有立刻发作。实际上正是崔真吾的这一句不经意的话,倒是点破了胡兰成后半生的人生轨迹:他真的是得到了解放,而且将解放发扬光大了,连续不断地进行着所谓的“新式婚姻”,不是未婚同居就是不办手续只写一纸婚书,或者干脆各取所需及时行乐,再或者就是展开了所谓的“夕阳恋”!
轮船经过厦门时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到了广西梧州,这时却传来消息说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提出的让张海鳖当一中校长的事情没有被省政府议会通过,而胡兰成三个人来教书的事情就是由李任仁同意然后转给张海鳖来办的,现在张海鳖却没能如愿当上校长,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三个人能否有书教还是个未知数!因此他们三个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去不去南宁的问题也就摆在了面前。正在犹豫不决之际,崔真吾提议说既然已经来了就还是去吧,让李任仁再另外想办法解决,不管怎么说还不至于没书可教,三个人这才路转南宁。马孝安还很体贴地为胡兰成着想说:“只是兰成的情形不同,此去但凡有个机会,我与海帆就让给兰成。”
到了南宁之后,他们四个人一起去见了教育厅厅长李任仁。李任仁还是很讲义气和负责的,无奈各个中学都已经在前几天开学了,老师的名额也基本已经满了,而且三个人都只能教文史,一起安插确实是很困难得,于是三个人就只好先住在崔真吾的公寓里耐心地等待。
两天之后传来了好消息,说是省第一中学有了一个空缺,让他们三个人中的一个人先去。胡兰成本来就木讷默然,这个时候更是面薄嘴软,自然不好意思抢着说自己去;而陈海帆也是有些难为情,马孝安则有点“当仁不让”的架势,抢先对崔真吾说:“我是下午就搬行李进去呢,还是先去见了校长,顺便看了教员宿舍?一中的房间如果好,我住校也可以的。”完全忘记了来南宁那天他在胡兰成面前的信誓旦旦——既然做不到,当初为什么把好言语挂在嘴边呢?这人真是可恶之极!
又过了一个星期,桂林第三中学又出现了一个空缺,崔真吾问他俩谁去,胡兰成仍然是“君子讷于言”,陈海帆见状自然也就“当仁不让”了,忙说自己出来的时候家境已经相当为难了,他需要工作以补贴家用,而且自己也一直有游览桂林山水的宿愿,所以这个名额自然也就归他了。这时只剩下胡兰成一个人空守公寓了,而公寓里白天没有一个人,也就越发显得空荡和凄清了。
胡兰成一个人有些郁闷难耐,加上爱妻新丧,一直以来奔忙操劳,身心尚未完全恢复,就又从浙江到上海、转道**,再来南宁,路途荡荡使人筋疲力尽,马、陈二人那副嘴脸更使他痛感人心不古,深刻体会了世态炎凉,现在又有些水土不服,终于病倒了。
胡兰成这病其实是内心郁郁、积劳成疾,外感风寒病毒,加之水土不服抵抗力下降所致,所以也没有什么名目,也无从就医开药,因此尽管不时的头脑发热说些胡话,但也只能是硬扛着而无医治之法。躺在床上的胡兰成没有人陪伴,只好看着天花板胡思乱想,想来想去,自然也想不出什么名堂,越发地感到虽然天地宽阔,却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和出路,一时之间颇有些心灰意冷。但是脑中突然又涌出了一个念头,如果病好了的话就去江西投奔红军,不过以他此时已经养成的性格特征来看,倘若真加入了红军,心也不见得就可以被染红。
胡兰成这一病就是20多天,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了玉凤,玉凤在梦中依然殷殷切切地煎药服侍他。或许是心中有愧,或许是觉得玉凤托梦有奇,胡兰成被梦惊醒,出了一身的冷汗,烧也猛然间退去了,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天亮后已经能够起床了,也吃得下去饭了。之后又出去散了一会儿步,回来之后就看到了教育厅长李任仁的介绍名片在桌上放着:原来第一中学又有了空缺,让胡兰成前去补缺呢!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胡兰成心中一阵狂喜,早把病愈后投奔红军的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广西第一中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广东人,他们的性格外向直露,这一点与江浙人的温和内敛大不相同,学校里一天到晚都是吵吵闹闹、大说大笑的,人们好像根本就不知疲倦,还经常大呼小叫地一起出去逛街吃东西,这倒是挺合胡兰成的脾气。在这样生机勃勃的环境里,胡兰成受到了感染,原本感伤抑郁的心情也就逐渐开朗活泼起来了。但是人一兴奋了,就容易失去谨慎,而胡兰成的性格当中又有着很深的执拗和不服的特征,所以就出了事。
广西一中有一位教初中国文的年轻女教师,是年级主任,名叫李文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广东军阀李扬敬的堂妹。她在上海时加入了**,连续几次被逮捕,幸亏有李扬敬的保释才得以生还,后来避难来到了广西,到一中来教书。李文源性格外向,活泼大方,平时遇到疑难问题经常向教文史的胡兰成请教。有的时候吃过晚饭后天色尚早,就常和胡兰成等人一起出去散步。
当时在一中有一位男教师名叫贺希明,也是**员,一直暗恋着李文源,却一直求之不得。看到胡兰成和李文源挺亲密的,就怀疑李文源心中有了胡兰成,但是又不能确定,于是就借着一次胡兰成和其他几位同事在他房里玩得的时候拿话来试探他。胡兰成当然不高兴了,于是说道:“那李文源也不过和千万人一样,是个女人罢了,有什么神秘复杂的。”这自然不是贺希明想要的答案,于是就又拿话来激胡兰成,问胡兰成敢不敢打赌和李文源亲上一个。胡兰成明知是激将法,也知道贺希明是想陷害他,但是,这时他的执拗劲又上来了,于是就故意要做给众人看,当即起身到女生宿舍,径直走进李文源的房间。当时已经快要打钟吃晚饭了,李文源刚洗过澡,正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看到胡兰成进来了,赶紧站起来打招呼。胡兰成却一语不发,径直走上前抱住她就亲了一下,然后撒手就走。
李文源哪里遇到过这种事情,更不明白胡兰成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就怔住了,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愣了半天。如果李文源不知道胡兰成为什么亲她,倒也没有什么事了,但是那贺希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偏要煽风点火,于是就对李文源说胡兰成是因为打赌才亲她。李文源勃然大怒,立刻去告诉了校长。不料校长刘九思只是笑了笑,却并未批评胡兰成,大概他也觉得这只是年轻人之间的玩闹罢了,不能较真。
但是毕竟人言可畏。贺希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搅坏两人关系的大好机会,于是就把事情的原委说得满学校尽人皆知。那个训育主任潘某本来就对胡兰成不满,这次终于找到了机会岂能放过他?还有一个叫刘淑昭的女人更是对胡兰成的无礼行为深恶痛绝。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李文源更是对胡兰成的非礼感到气愤,因为这使她非常难堪,现在又使她在学校里抬不起头,从此不再理他。而胡兰成却非常执拗地认为是李文源把这事告诉了校长,这是没有志气的表现,心里对她也非常气恼。于是两个人互相气来气去,变得形同路人,见了面更是避而远之,像见了瘟神似的,话自然是不会再说了。
那学期结束的时候,胡兰成被学校解聘了,李文源也被学校解聘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舆论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胡兰成被解聘之后收到了百色第五中学的聘书,算是没有失业,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环境而已,因此倒也没有感觉到烦恼。
在离开一中的前一天晚上,胡兰成正在房间收拾行李,李文源忽然进来了,说要和他一起去百色。胡兰成感到非常吃惊,问道:“你去那里做什么?那里又不聘你。”李文源说道:“我只是跟你去。”胡兰成立刻被惊待了,顿时无言以对。此时再细看她,只见她虽然没有打扮,却自有南方女子的绰约风姿,也很漂亮。心里不由地一动,但也不敢草率,于是推托说这件事情最好还是认真考虑为好。第二天,胡兰成邀请了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古泳今到西江上荡舟,和他商量这件事情。古泳今大概早就知道他会就此事发问,于是当即回答:“你续娶应该,但李文源不宜于家室。”
胡兰成茅塞顿开,回去直接对李文源说,你不宜于家室。不料李文源却一心跟定了他。直到后来胡兰成去了百色,已经去了**的李文源还几次三番地写信说要来找他。胡兰成那年已经28岁了,有一种非常现实的想法,就是“不要恋爱,不要英雄美人,惟老婆不论好歹总得有一个”,于是就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名叫全慧文的女子,并且一见面就确定了关系,随即就结了婚。这在李文源看来,好像胡兰成是为了让她死心才这么匆匆新娶的。所以在伤心之余,勉强嫁给了一位师长。
后来胡兰成又从百色的第五中转到了柳州四中教了两年的书,在此期间他的母亲吴菊花因病去世,常以孝子自诩的胡兰成竟然没有回去奔丧!这不知道该算是他的怎样一副嘴脸!在这段时间里,胡兰成除了教书授课之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进行研究,连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有所涉猎。虽然并没有什么成果面世,但是对于政治和经济总算是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这对于他以后参与政治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胡兰成在这个阶段虽然地位有些低微,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参与政治的心此时此刻已经蠢蠢欲动了。虽然身在学校,但是,他却不是只是埋头教书,而是在研读马克思著作的同时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揣摩,对中国的局势非常关心,有关这一点他在百色时所作的诗可以为证:
古道斜阳老妇耕,山城年少正点兵。西江不比潇湘水,援瑟偏多杀伐声。
1936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形势动荡不安,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刻,那个阶段也是中国社会最黑暗、最压抑阶段,日本人虎视眈眈,整个中国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之中,日本人的气势咄咄逼人,中国人民此时也正在酝酿着绝地反击的抗日情绪;同时国内各派军阀势力的斗争波谲云诡、错综复杂,主战派和主和派势力的争斗一直没有间断,而矛盾激化的结果就是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爆发。
而当时的广西头号军阀、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更是用志用谋、大显身手,他和**斗勇,和**斗智,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才能。经过精心的策划,白崇禧导演了“两广事变”的爆发。闰二月,他联合广东军阀陈济棠、同城军阀李宗仁以北上抗日为名发表通电,意在出兵反蒋夺权。为了给这种举措造势,白崇禧手下的第七军军长廖磊既是他的广西老乡又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在崔真吾的介绍下,请胡兰成过来帮助办《柳州日报》。胡兰成于是在报上高谈阔论,说什么“发动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等等。人家本来是让他胡兰成当吹鼓手呐喊助威的,他倒好,利用人家给他的空间在那大放厥词高唱反调,这样一来可就不是造势了,分明是在拆台了。结果此次事变很快就以陈济棠丢官去职、李宗仁、白崇禧与**妥协而宣告平息,腾出手来之后,广西当权者便反过来着手处理胡兰成了。
胡兰成的这次事情可是弄大了,崔真吾也无法搭救他了。他被送交由白崇禧任总指挥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军法审判。在绝望之中,胡兰成想到了直接给白崇禧写信的办法,他知道白崇禧非常爱才,给他直接写信申明事情原委,应该很有希望,于是就在监禁中提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这封信还真的打动了白崇禧,于是下令将他释放,而且还拨了500元给他作路费,既算是逐客令,也算是礼送出境。
胡兰成这次被关了33天,这也算是他初次参与政治的尝试,虽然是吃了一些苦头,但也尝到了新鲜的滋味,而且还小露了一手,算是混了个脸熟。
胡兰成在风光得意的时候是从来不会想到家的,而在失意落迫、飘零凄凉的时候才会想到,这次同样是如此。虽然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回去奔丧,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他在落难孤零的时候想到母亲。因此,在监禁的最后一天,在忧伤与惊惧之中,这个不孝子梦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对于儿子总是宽容的,想必托梦给他,也是对他的无私的爱。
出狱之后的胡兰成,带着妻孩离开了广西,一路上经过湖南转汉口,乘船到南京,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停留了几天,因为见到了古泳今,那个当年在广西一中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对他说李文源不宜于家室的人。古泳今此时正在《中华日报》工作,当他得知胡兰成研究过几年马克思,对经济问题也有一些见解,于是就让他写稿子试试,胡兰成答应说先回家看看,有时间就写,然后就没有再作停留,一路回到了阔别五年的胡村。他是在1932年玉凤病逝后离开胡村的,现在已经是1937年3月了。
胡村依然是那阳的凋零冷落。胡兰成回到家里的时候,只有已经20岁的侄女青芸一个人在。青芸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也很懂事,她很热情地招呼着新来的六婶和宁生弟弟。宁生是胡兰成和全慧文的孩子,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小芸没有带回来,留在广西全慧文的妹妹那里。
胡兰成一边和青芸说话,一边习惯性地往灶间里瞅,自然是想看到母亲,虽然他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了。青芸明白他的心思,但是却没点破,也没游说什么。灶间的一瞥之后,胡兰成的神色黯淡了下来,又问青芸启儿在哪,青芸笑着回答:“在学堂里,我就去叫他。”
胡兰成赶紧起身与青芸一起去桥下的小学里看儿子。胡启那时已经9岁,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并排坐在一张书桌上,看见姐姐过来并没有作声。青芸把他叫过来,让他喊胡兰成爹爹,但是他却没叫,因为嘴生。学堂里的先生一边和胡兰成打招呼,一边对胡启说:“阿启,你爹爹回来了。”他还是不开口。于是青芸把胡启拖到了胡兰成跟前,对他说:“阿启你领路,和你爹爹去下沿山。”胡启这才走在前头领路。
下沿山有玉凤的坟在那里,幼女棣云早年已经夭折了,也和母亲葬在了一起。胡兰成来到坟前躬身行礼后,又站在那里看了看,沉思了片刻,却没有一点感慨想要抒发。他就又走过去,用手抚摸着墓门石,叫着玉凤的名字,依然没有任何的感慨。
第二天上午,胡兰成又和青芸来到母亲吴菊花的坟头。一路上,青芸都一直在和他讲着给玉凤和母亲做坟的经过。他母亲是与父亲合葬的,合葬后的坟做得非常好,正对坟的方向很开阔;左下的位有个凉亭,站在里面可以看得见胡村的溪桥、人家、农田;右边是一片茶山桑地。坟旁还有一个个竹园,虽然只有疏疏的百余根竿竹,但看着也很是衬着这里的安然。
胡兰成来到母亲的墓前,行跪拜礼,青芸在他后面也随着跪拜。跪拜后,胡兰成又感谢青芸这几年在家照顾母亲和儿女的辛苦,青芸很懂事地说:“有六叔寄钱回来,我只是做做事情,没什么的。”他就又问青芸母亲临终时有没有什么遗言,青芸说奶奶没有说什么。母亲死的时候儿子不在身边,又有什么遗言好留呢?
胡兰成看着母亲的墓,起身把祭坛石缝里长出来的草拔掉,青芸在捡拾了一下坟前樵夫散落的柴禾。做完这些,胡兰成想起自己童年时随家人上坟的情景,惆怅不已。他在后来的《今生今世》里以略带忧伤的笔触记述道:
刘邦说,游子悲故乡。我现在回到胡村,见了青芸,且到了母亲与玉凤坟头,只觉自己仍是昔年的蕊生,有发现自性本来的凄凉与欢喜。做人亦要有这种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乡下的俗语“做人要辨辨滋味”。我家实在要算得贫苦,后来几年我教书寄钱回家,亦不过按月二三十元,我母亲却觉有这样的好儿子,就满心欢喜,且村里人也都敬重她。玉凤当年及青芸亦都是这样的心思。西洋没有以苦为味的,惟中国人苦是五味之一,最苦黄连,黄连清心火,苦瓜好吃,亦是取它这点苦味的清正。但如今只有青芸是我的知己了。
胡兰成的这番对“苦”的自解,倒也传神地把他成年以后一直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表述了出来。他自妻子玉凤死后,便要“如天地不仁”了,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以前是充满着感情在生活的,他把他自己生活中的拙行看作是质朴,把不善变通看作是率真,自负于事而又自卑于人。恶行未必就是由恶念产生,而是一种荒唐的自解和解世的想法,这个想法,大概从这个时候就慢慢开始了。而从小才情过人的张爱玲,固然也自负;少年受家变影响,后来也自私,但是张爱玲毕竟读懂了自己,她成年后曾对于小时候无意对父亲姨太太说的一句“你比母亲好”而耿耿于怀,也为一次无意地为后母附和而后悔。张爱玲读懂了自己,但终究没读懂胡兰成;胡兰成读懂了张爱玲,却从头到尾也没读懂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