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释迦牟尼的生平

作者:[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著 发布时间:2019-08-24 05:37:19 字数:2997
  

  现在,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三个世纪之前,来讲述一位使几乎全亚洲人的宗教思想和感情发生根本变革的伟大导师的故事。这位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他在印度贝拿勒斯传教之时,以赛亚正在向巴比伦的犹太人发表预言,以弗所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正在探求万物的本原。这些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但他们彼此并不知道。

  公元前6世纪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那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下文我们将要提到的中国——人类精神都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勇敢开拓精神。他们摆脱了帝王、祭司、牺牲等传统的束缚,对于精神领域提出了最深入的问题。大约就是从这时起,人类结束了长达2万年的孩提时代,步入青年时代。

  至今,人类仍然不清楚印度的最初历史。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一个说雅利安语的部落经过一次,也可能是多次努力后,从西北方侵入了印度,把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传播到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这就是雅利安语言的变体——梵语。在占据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他们发现那里居住着一个暗白肤色的民族,这一民族拥有着更为精致复杂的文明,但意志力却很薄弱。然而,与希腊民族或波斯民族不同,他们似乎不随意与当地居民通婚或交往。当历史学家大致可以辨别印度的过去的时候,这个民族始终远离别的民族独处。此时,印度社会已经分成许多阶层了,每个阶层又分成若干个等级。不同的阶层等级间不能共同进餐,不能互相通婚,也不能自由交往。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后来演化成种姓制度,贯穿了印度的整个历史,使得印度民族形成了一个与能够简单、自由与别族通婚的欧洲人或蒙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可以说它是诸多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系统。

  释迦牟尼是统治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王国的王子,19岁时他就和美丽的表妹结婚了。他经常徜徉在公园、树丛和水渠密布的稻田组成的阳光世界里打猎、嬉戏,可是在这样的生活中,他的心头忽然袭来一种极大的不满,这是他那健全优秀的头脑无所事事所带来的烦恼。他感觉到自己所过得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一个假期,一个漫漫无期的假期。

  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感悟,对各种快乐的不安、不满足的感情,占据了释迦牟尼的心。正当他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时,他遇到了一位四处流浪的苦行僧。那时,印度有很多的苦行僧,他们在严格的戒律下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沉思和探究宗教的真谛上。他们似乎在寻求着人生更深刻的意义。释迦牟尼便产生了也要像他们一样生活的强烈愿望。

  据传记讲,正当他在思考这个计划的时候,传来了他妻子生了头生子的消息。释迦牟尼说,“这又是一个待解的结”。

  他的族人们为了庆祝这个“新结”的隆重,为他举行了喜宴和歌舞表演,他在一片欢悦祝福声中回到了家里。然而,半夜,他突然被某种巨大的精神痛苦惊醒,就“好像一个被告知他的房子着火了的人一样”。他下定决心立即抛弃这种幸福却毫无目的的生活。他轻轻走进妻子的房间,借着油灯微弱的灯光,看见妻子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睡得正香,四周围满了鲜花。他非常想在离开之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抱一下儿子,但他又怕惊醒妻子,只得放弃这个念头,转身离开了自己的骨肉,走到了出去,在印度皎洁的月光下,他骑着马悄然离去了。

  当夜,他走了很远的路,黎明时分,他已经离开了自己家族的土地。他在一条河的沙滩上下了马,用剑斩断自己的长发,除去身上的一切饰物,把它们连同剑一起放在马鞍上,遣马回家。在路上,他又和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交换了衣服。这样他就摆脱了世俗的一切羁绊,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人生的智慧了。他向南前进,来到了文迪亚山的一个隐士和高人居住的山口上。在这个狭窄的山洞中,生活着几位贤者,他们靠进城乞讨点衣食维持生活,如果有人来访,就口授一点知识。释迦牟尼在此之前就已经精通当时所有的形而上学,对于理解力非常敏锐的他来说,这些人能给他的答复并不让他满意。

  印度人深信能力和知识可以从诸如绝食、不眠和自我折磨等极端苦行中获得。释迦牟尼也想试试这种办法。于是,他和另外五个门徒相偕来到丛林深处,开始禁食和苦行。他的盛名“就像苍穹中巨大的钟声”一样传播远近。但是,他并没有觉得领悟到了真理。有一天,他一个人缓慢地徘徊着,尽管身体虚弱,仍然冥思苦想,突然失去知觉晕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他猛然醒悟到用这种近乎迷信的方法去获取真理实在是愚不可及。

  他开始要求照常饮食,并拒绝继续苦行,这一举动令他的门徒大为惊骇。他已经意识到,一个人要寻求到真理,必须借助于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大脑。这一想法是与印度当时一般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门徒纷纷离开他,意志消沉地返回贝拿勒斯去了。释迦牟尼只好孤独地继续着对真理与知识的探索。

  解决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进展的过程总是很缓慢,并且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甚至自己都很少意识到它的进展。释迦牟尼就是如此。当坐在河畔的一棵大树下进食,释迦牟尼达到顿悟的境界,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传说,他继续端坐在树下,又沉思了一天一夜,然后才起身,到世界各地去传播他领悟到的宇宙真谛。

  他又来到贝拿勒斯,找到了曾弃他而去的门徒,向他们传布自己的新教义,并重新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在贝拿勒斯的皇家公园盖起了小屋,开设了一所学校,向前来求知的人们传授真知。

  释迦牟尼的教义以他亲身遇到的一个问题为出发点,即作为一个幸运的青年,“为什么我不能感到完全的幸福呢?”这是一个属于内省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其它的那些问题,比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对外在宇宙问题的坦率无我的探究,以及同样无我的造诣达到顶峰的先知对希伯来人民的道德启示,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位印度的导师,没有忘记自我,而是全神贯注于追求自我和消灭自我的探求中。他教导,一切痛苦都源于自身的贪欲。除非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他的生命注定多灾多难,结果必定悲惨。人类的贪欲大体分为三种主要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罪恶的。第一种是食欲、贪婪和一切感观上的欲望;第二种是利已的个人永生的欲求;第三种是个人的成功欲、名利欲和贪欲。为了避免人生的种种不幸和懊恼,必须克服这几种欲望。当这些欲望被克服了,自我意念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灵魂就可以获得安宁,就可以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释迦牟尼教义的核心内容,诚然,这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形而上学的道理,但却不如教导人民不畏不惧公正地去了解事物的希腊训谕,以及劝戒人敬畏上帝施行正义的希伯来教义那样容易理解。甚至于连有些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教义。这就不难理解,当他个人的直接影响消失后,他的教义就被误传和曲解了。在印度,当时有一种极为普遍的信仰,认为每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便会有一位智者出世,成为大家所知的佛陀的化身。释迦牟尼的弟子宣称释迦牟尼就是佛陀,也是最后一位佛陀。但是,没有证据证明释迦牟尼自己接受这一称呼。在他仙逝前,许多关于他的玄妙的传说就已经开始流传。比起道德的说教来,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这种奇幻的故事,因此释迦牟尼便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神的化身。

  尽管如此,释迦牟尼仍然给世界留下了某些实质性的东西。如果说涅槃对大多数人的想象力来说确实过于空虚、玄妙,如果说印度人把释迦牟尼简单的生平编造成神话的冲动过于强烈,那么,人们至少还是抓住了释迦牟尼倡导的在生活中雅利安道路,即“八大正道”的某些真正含义。其思想内涵有:坚持精神上的真理、目标正确、语言正确、行为正当以及诚实的生活,还包括上进的意识和宽容忘我的境界(正见、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

  
您已读完了所有章节,向您推荐
我的极品人生
作者:

...

死忌:电梯诡事
作者:QD

  电梯里的禁忌: 1:电梯打开门,而你看到电梯里的人都低...

妇科男医师
作者:

...

最强保镖混都市
作者:忘 记

"风流而不下流的游走在花花世界中,群芳环绕,纵意花...

贴身妖孽保安
作者:暗夜行走

"他是极品无敌大纨绔!老爸富可敌国,祖父背景神秘,...

诡异人生
作者:

...

书籍详情 评论 收藏 充值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