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同情博爱
作者:贝内特 等
发布时间:2019-09-10 13:55:31
字数:4732
威廉·贝内特
一、同情博爱
感恩的心
寻求快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的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
——卡耐基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里,一个殷实而且心地善良家庭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艾丽斯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艾丽斯只得到一个比前一天还小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艾丽斯,赶快去!”当艾丽斯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一个心中不知感恩的人,是永不会满足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人。怨天尤人是他们的习惯,嫉妒是他们内心的火焰,在这样的人心中,别人的成果与成功都是靠运气得来的。他们整天被怨恨的情绪所啃噬,搞得自己痛苦不堪。
而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因为他们懂得珍惜。那些常常抱怨生活,总爱发泄怨气的人,就算在人人羡慕的地方工作,在舒适的豪宅里居住,他们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一个心怀感念的人心中充满了美好,他会感激一切让他快乐的人和事。
一天,朋友向我讲述了她的小女儿——一个懂得感恩的小女孩的故事。她的女儿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回忆自己一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并要在心中默默“感激”三个人、三件事。
当然,这个任务是朋友安排给她的,因为她想让女儿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美好的一切,并真心地感恩。一个常常感恩的人才会惜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圆满温润。
一天晚上,她的女儿练完琴很久也没有上床,呆呆地坐在那,不知在想着什么。她问女儿怎么了,女儿为难地告诉她,今天,她谢过了为自己剪指甲的奶奶,为她上琴课的老师,为她们班做卫生的钟点工以及老天没下雨……可是,还少一件事需要感谢,想来想去也想不出需要感谢什么了。
朋友看着女儿苦思冥想的可爱状,建议说,只要让你快乐的事,都值得去感激。女儿看着她,一会儿脸上现出了开心的笑容。她说,妈妈种在阳台上的茉莉花开花了,这事令她最开心了,茉莉花那么香,那么美,她要谢谢花开了!
朋友为女儿的话感到非常开心,她说想不到女儿如此有心,而且诗意盎然。
听了朋友的讲述我也被她女儿的话感动了。6岁的小女孩已开始会感谢花开;等到秋天,她就会感激硕果;到了冬天,她一定会觉得富饶而感到满足。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你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得到生活所赋予的最大、最满意的回报,并且他的人生也注定是幸福的。
此生两依依
当命运地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果
初看起来,好像是两个女孩子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奔跑,然后成了一个人。两顶粉红色滑雪帽,两张一样的漂亮脸蛋——其中一个正笑得开心,另一个则皱着眉头。但是,在她们的脖子下面却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而是,在紫色毛皮风雪大衣下面仅有一双胳膊和一双穿着橡胶靴的脚。
这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她俩的卧室里,有一张双人床,床上铺着带有狮子王图案的被子。这正是她们俩睡觉的地方,而她们俩的生活则兼具有唯一性和双重性。“这是我。”布瑞坦妮说着,指向墙上的一张快照。阿碧盖尔则很快指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柜子说:“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把它给了我。”说完,她做了一个音乐表演时的动作。接着,这对姐妹脚尖点地欢快地旋团转起来,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音乐娃娃。
当有人问起她俩的情况的时候,布瑞坦妮声称:“我不愿被分开。”“我也不想有两个脑袋。”阿碧盖尔这样说。
阿碧盖尔和布瑞坦妮是一对连体孪生姐妹,她们都各自有自己的心脏和胃,但共有三个肺,其脊背由一个椎骨连接,她们的腰部以下都像单位个人一样的器官,各自控制自己的四肢、躯干以及感情,但同时她们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你只是挠她们右边的肋骨,就只有阿碧盖尔格格地笑。
这个家庭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阿碧盖尔和布瑞坦妮的父母亲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我从来没有说过‘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样的话。”父亲迈克说。相反地,他们好像非常喜爱这一对逐渐长大的女儿。父母不仅教她们游泳、骑车,而且还回答她们俩提出的像‘来自同一个卵’这样的特殊问题。母亲给她们买时髦套装,然后请裁缝改做一下上装。“裁剪两个分开的领口是非常重要的,”母亲帕蒂说。“否则她们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父母亲还鼓励她们善待每一件事,保持独特的个性。
关于阿碧盖尔和布瑞坦妮是否能够被分离,专家们各持己见。但对他们的父母亲而言,他们始终是明智的,因为近来纽约和圣地亚哥的两个例子已经证明做这样的手术是不成功的。“你能够在她俩中间选择一个生存下来吗?”迈克问。“即使说她们俩经过手术都生存下来,以后她们将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她们将会多次动手术,经常遭受痛苦,而且她们每人都只有整个身体的一半。”她们俩就是被这样安全地“保留”了下来。
像许多孪体胎儿一样,阿碧盖尔和布瑞坦妮在语言和行动上常常保持一致。当她俩与伙伴们玩牌的时候,故意把牌洗得很乱。当布瑞盖妮咳嗽的时候,阿碧盖尔的右手会自动地捂住妹妹的嘴。阿碧盖尔总是对布瑞坦妮说:“你正在想我现在正在想的问题吗?”布瑞坦妮说:“当然啦!”接着,她俩就一句话不说,径直向卧室走去,因为她俩都想读同一本书。
这对孪体姐妹目前就读于鲁塞兰的一所小学。班里有11个学生。今天她们的老师康妮让她们用纸剪雪人。她总是给这对孪生姐妹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设计两个单个或者一个连体的图样。尽管姐妹俩经常互相帮助,但却从不抄袭。而这一次,她们决定合作。因为用一只握着纸的手去剪纸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剪好每一个图形都花费她们两倍的时间。最后,她们剪的雪人是所有学生中设计最好的。对布瑞坦妮和阿碧盖尔来说,自由总是伴随着限制而来。迈克望着这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孪生姐妹,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则总是保持乐观的思想。迈克常常像所有自豪的父亲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起女儿们的志向——阿碧盖尔想成为一名牙科医生,布瑞坦妮则想当一名飞行员。她们的父亲微笑道:“当其中一个正在飞行、另一个正在做手术的时候,那是很难的,但她们会战胜自我,做一切事情。”
命运压不垮坚强的人,只会使他们更加坚强。许多奇迹都是那些坚强的人在逆境中创造的。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而放弃改变它的机会,倘若这样,命运或许就真的无法改变了。
你就是百万富翁
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拥有财富,而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罗伯逊
智慧而年老的牧师胡里奥在密西西比河边,遇见了忧郁的年轻人费列姆。
费列姆唉声叹气,满脸愁云惨雾。
“孩子,你为何如此郁郁不乐呢?”胡里奥关切地问。
费列姆看了一眼胡里奥,叹了口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我没有房子,没有太太,更没有孩子;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傻孩子,”胡里奥笑道,“其实,你应该开怀大笑才对!”
“开怀大笑?为什么?”费列姆不解地问。
“因为,你其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呢!”胡里奥有点儿诡秘地说。
“百万富翁?您别拿我这穷光蛋寻开心了。”费列姆不高兴了,转身欲走。
“我怎敢拿你寻开心?孩子,现在能回答我几个问题么?”
“什么问题?”费列姆有点好奇。
“假如,现在我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健康,你愿意么?”
“不愿意。”费列姆摇摇头。
“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青春,让你从此变成一个小老头儿,你愿意么?”
“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干脆地回答。
“假如,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美貌,让你从此变成一个丑八怪,你可愿意?”
“不愿意!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假如,我再出20万美元,买走你的智慧,让你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你可愿意?”
“傻瓜才愿意!”费列姆一扭头,又想走开。
“别着急,请回答完我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美元,让你去杀人放火,让你从此失去良心,你可愿意?”
“天哪!干这种缺德事,魔鬼才愿意!”费列姆愤愤道。
“好了,刚才我已经开价100万美元了,仍然买不走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说,你不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胡里奥微笑着问。
费列姆恍然大悟。他笑着谢过胡里奥的指点,向远方走去……从此,他不再叹息,不再忧郁,微笑着寻找他的新生活去了。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瞧着别人的财富与飞黄腾达而羡慕不已,因为真正的快乐与金钱和其他外在的评判准则无关,它是来自内心的,来自你对于自身所拥有物的满足和对生命的依恋。
视力与偏见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中。
——黑格尔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阿瑟发现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阿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位盲人,因此他和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他还弄了杯热腾腾的咖啡给这位老人喝。
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乱的时期,他们因此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
老先生告诉阿瑟,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起上过学。到了北方念书,有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全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阿瑟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这个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良师益友。
“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车快到波士顿,老先生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阿瑟猛然发现他太太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他这才发现,尽管自己视力良好,但他的偏见还在,是多么不幸的事。
叔本华说,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