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君子食
作者:(春秋)孔丘 著
发布时间:2019-09-09 17:22:22
字数:7733
原文】
子曰:“君子食[1]无求饱[2],居[3]无求安[4],敏[5]于事而慎于言,就[6]有道[7]而正[8]焉,可谓好学也已[9]。”
【注释】
[1]食:饮食。
[2]饱:吃足,即吃饱的意思。
[3]居:住所,居住的环境。
[4]安:舒适、安逸。
[5]敏:敏捷,这里可以理解为勤快的意思。
[6]就:这里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7]有道:那些有德行的人。
[8]正:是纠正、匡正的意思,这里做动词。
[9]已:感叹词,等同于“矣”。
【译文】
孔子说:“在饮食方面,君子不追求好坏和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追求舒适和安逸。对工作,做事敏捷、勤快,平时的言语却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会到有德行的人那里请教,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行为,就能称得上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2],何如[3]?”
子曰:“可也。未若[4]贫而乐[5],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6]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7]’,其斯之谓与[8]?”
子曰:“赐[9]也!始可与[10]言《诗》已矣,告诸[11]往[12]而知来者[13]。”
【注释】
[1]谄:巴结、奉承,在人面前卑躬屈膝,读作chǎn。
[2]骄:骄傲自大,这里可以解释为盛气凌人的意思。
[3]何如:就是“怎么样”的意思。
[4]未若:不如。
[5]贫而乐:乐,即高兴、快乐的意思。“贫而乐”可以翻译为:虽然贫穷但是很快乐。有的书中把“贫而乐”写作“贫而乐道”。
[6]《诗》:《诗经》。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是古代加工骨器的一种工艺,即(用刀之类的工具)分割,截断。磋,是指把象牙加工成器具,泛指磨制,抛光。琢,即用刀雕刻玉石,对其进行加工。磨,指的是物体相互摩擦,磨制石器。这两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对骨、象牙、玉石和石头这四种材料,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即不琢磨不成器。另一种是认为,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时,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含有精益求精的意思。
[8]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语法现象,叫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斯”作为“谓”的宾语前置。其,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
[9]赐:子贡的名字。
[10]与:这里“与”作为介词,省略了后面的宾语。应翻译为“和你”。
[11]诸:在这里的用法相当于“之”。
[12]往:指过去的事,说过的话。
[13]来者:与和上文中的“往”相对,即以后的事情,将要说的话。
【译文】
子贡问孔子:“虽然贫穷,却不卑躬屈膝地巴结别人。虽然富有,却能不盛气凌人,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但内心快乐,富有却十分遵守礼仪这种情况,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更好了。”
子贡说:“《诗经》中说,‘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的时候,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要精益求精,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子贡啊,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能从我曾经说过的话中,领悟到我将要说的话了。”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3],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担心,害怕,忧虑。
[2]人:这里指的是有知识、懂礼仪的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3]不己知:不了解自己。“不己知”是“不知己”的倒装句。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阐释】
“安贫乐道”,简言之,就是不重视物质生活,注重精神生活。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金钱至上的时代,芸芸众生行色匆匆,汲汲营营地追求着象征成功与否的名和利。“安贫乐道”这个观念似乎显得不太合时宜,多少带有些许不思进取的意味。
不错,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出现了心理疾病,患上了忧郁症呢?有的还选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为什么因为“仇富心理”而造成的恶性犯罪在不断的增加?
因为他们不快乐。没钱的人想有钱,有点儿钱的人想更有钱。他们深陷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被各种物欲包裹着,无法给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找到一片安宁的净土,无法平衡已经失控的心境。
怎样才能快乐呢?孔子告诉我们“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家境贫苦,但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拼搏奋斗。成功后,仍能保持谦虚谨慎,有礼貌地平等待人。这才是儒家思想中保持快乐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即便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不在乎物质生活,专心致志做事的人。
我有一位熟识的老先生,从社科院退休多年,已年近八旬。老人日复一日,每天坚持伏案工作十小时以上,节假日也不休息。他平时的衣食都很简单,并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根本不在乎。他曾经面带满足的神情对我说,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便是这满屋的书籍。在其研究的领域里,他已经算得上是专家级人物。但老人说话非常谦虚,和他谈话时,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位老先生难道不符合孔子眼中君子的形象吗?
如今,“富而无骄”和“富而好礼”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近些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老百姓富裕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开阔眼界而走出了国门。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有关中国人在境外不良行径的报道,而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古往今来,泱泱中华都是礼仪之邦,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丰富我们的精神涵养,做到“富而好礼”岂不更好吗?
为政
【原文】
子曰:“为政以[1]德[2],譬如北辰[3],居其所[4]而众星共[5]之。”
【注释】
[1]以:用。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德:伦理道德。“为政以德”就是说统治者用道德治理国家。
[3]北辰:北极星。
[4]所:处所,这里指的是北极星的位置。
[5]共:“拱”的通假字,环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稳稳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子民则像群星一样环绕在他的周围。”
【原文】
子曰:“《诗》[1]三百[2],一言[3]以蔽[4]之,曰:‘思无邪[5]。’”
【注释】
[1]《诗》:《诗经》。
[2]三百:这是取《诗经》中篇章的整数。实际上,《诗经》共305篇。
[3]一言:一句话。
[4]蔽:概括的意思。
[5]思无邪: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思”在这里是句首的发语词,没有任何意义。另一种认为可以解释为“思想”。这里应当取第二种解释。无邪:纯正。“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驷篇》当中的一句话,这里被孔子用来总结《诗经》的特点。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其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
【原文】
子曰:“道[1]之[2]以[3]政[4],齐[5]之以刑[6],民免[7]而无耻[8],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
【注释】
[1]道: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在这里等同于“导”字。
[2]之:下文中的“民”。
[3]以:使用的意思。
[4]政:政策法令。
[5]齐:这里“齐”用作动词,是约束、整治,使之整齐的意思。
[6]刑:刑法。
[7]免:避免,免于刑罚、罪责的意思;
[8]无耻:就是感觉不到耻辱,没有耻辱之心。耻,耻辱,耻辱感。
[9]格:本义是到、至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归服、纠正、向往。
【译文】
孔子说:“如果只是用政策法令来领导百姓,用刑法来制约他们。那么为了能避免犯罪受到惩罚,老百姓会暂时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并不能使百姓拥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仪制度整治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不但有了廉耻之心,会守规矩,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于君主。”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2]于学,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7]心所欲不逾[8]矩[9]。”
【注释】
[1]有:又的意思。这是古时候人们的习惯做法。古人习惯在整数和下一位数字之间加“有”字,而不是“又”字。
[2]志:这里是决心的意思。
[3]立:站得住,这里引申为自立,立身处世。
[4]不惑:惑,困惑、迷惑。不惑,指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
[5]天命:上天的旨意,即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天来决定,不为人类意志所转移的观点。
[6]耳顺:意思是说,能辨别出他人的话中的含义,并能正确对待、处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意见。
[7]从:跟随、遵从,放任。
[8]逾:超过、超越。
[9]矩:本义是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
【译文】
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三十岁的时候,我已经学成自立。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明白了事理,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六十岁时,别人的话,我一听就可以辨明其中的含义,并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言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我已经能随心所欲,也不会做超出规矩的事情了。”
【阐释】
在儒家有关政治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政以德”。其实就是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整个古代的政治都是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孔子并不否认政令和法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单凭这些死板的法律条文来维护统治,似乎是行不通的。例如武则天刚做皇帝时,启用了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想用各种严苛的法令压制群臣和百姓对自己称帝的不满。结果朝野动荡,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人人自危,一片哀声载道。
所以,除了各种政令和刑法,还须要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是规范了行为,那人心又怎么办呢?如果得不到百姓真心实意的归顺,政权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不稳一样,迟早是会倒塌的。这就要求上位者要以人为本,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人心自然会顺服,自愿地团结在上位者的周围。这个时候在发布政令,无须任何的外力,也会非常顺利地得到实施。而且,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管理企业,处理人际关系。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诗经》的内容纯正无邪呢?也许,孔子的本义是认为诵读《诗经》能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的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殊不知这句话给未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打上了“文以载道”的烙印。从此,中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止一次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不过,文化底蕴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甚至决定着民族的性格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像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重视知识分子,他提出“帝王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观点。北宋时期,国家注重农耕,人民富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崇尚游牧文化和武力,所以他们用铁骑开疆扩土,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提出“八荣八耻”的公民道德规范,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这不正是孔子德治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在散发着智慧光辉的表现吗?
【原文】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
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6]也。”
子曰:“生[7],事[8]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鲁国的大夫。他的家族是鲁国三大重臣中的孟孙氏。“懿”是他的谥号。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在临终前,嘱咐他要跟随孔子学习。
[2]无违:这里是不违背礼制的意思。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
[4]御:即驾车,就是樊须作为弟子,为孔子驾车。
[5]孟孙:即上文的孟懿子,孟孙是简称,本来应当称为孟公孙。
[6]何谓:是“谓何”的倒装。翻译为成“说的是什么意思”。
[7]生:即活着。
[8]事:侍奉,伺候。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问:“老师,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子女的要按礼仪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制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时,也要依照礼制的规定。”
【原文】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2]其[3]疾[4]之忧[5]。”
【注释】
[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唯:只,只有。
[3]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4]疾:指程度轻的病。
[5]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心”。另一种是“子女要特别对父母的疾病担忧”。本书采用第二种观点。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作为儿女,对父母的疾病要特别地担忧。(这样就算是尽孝了。)”
【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3]犬马,皆能有养[4],不敬[5],何以[6]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他还被称为“言游”、“叔氏”。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2]养:过去读作yàng,供奉饮食、赡养父母的意思。
[3]至于:对于。
[4]养:结合上下文,这里是喂养、饲养的意思。
[5]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敬爱父母,另一种是对道德标准的敬重。
[6]何以:用什么。“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只是赡养父母就行了。但是,人对于狗、马之类的动物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真诚的孝心,那赡养父母和饲养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2]服[3]其劳;有酒食[4],先生[5]馔[6],曾[7]是[8]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即脸色态度。难,不容易。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时,是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这样很难。二是,诚心诚意地伺候自己父母,让他们心情愉悦,这样很难。三是,子女通过父母的脸色了解他们的想法,很难。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
[2]弟子:这里指的是子女。
[3]服:从事,担当。
[4]食:过去读作sì,即食物。
[5]先生:与上文的“弟子”相对,指的是年长的人,长辈。在这里,具体指的是父母。
[6]馔:读作zhuàn,即饮食。
[7]曾:竟然,难道的意思,在这里是做副词。
[8]是:这,这里,做代词。
【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子女尽孝)最难的就是侍奉父母时,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和颜悦色。只是在有事的时候,替父母去做;有了好的吃的喝的,让父母先饮用。做到这些,难道就认为是孝了吗?”
【阐释】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实现“仁”的根本,怎么做才算得上是“孝”呢?
这里有四个人向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个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另两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于同样的问题,提问的人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有关于人生的问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孟懿子和孟武子都隶属于“三恒”之一的仲孙氏家族,孟懿子还是鲁国的大夫。考虑到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孔子从礼制的角度对此作出回答,即孝敬父母要符合礼制。他希望执政者能为民众树立一个遵照礼制孝顺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能有所好转。
对于孟武子,孔子则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作出回答。这个回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担忧,另一种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担忧。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要努力照顾好自己,避免父母为自己担忧。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也仅限于那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例如疾病,在很多时候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锻炼,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知道,我们的健康平安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从另一角度说,父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和情感,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成人。当他们慢慢老去,身体机能减退,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就轮到我们回报父母了。我们要时刻注意父母的健康情况,让他们身心愉悦,远离疾病。
孔子在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强调孝顺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由心而生。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大把大把地给父母买东西,以为这样就是孝敬父母。当然,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内心世界,忘记了与父母之间作心灵的沟通。几年前那首《常回家看看》不就表达出父母对子女最朴实的渴望吗?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让我们用孔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
【原文】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3]而省[4]其私[5],亦足以发[6],回也[7]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叫颜渊,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早年的弟子,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2]不违:违,这里是指不同的看法。不违,就是不提出另外的看法和意见。
[3]省:读作xǐng,即观察、考察。
[4]退:从孔子那里出来。
[5]私:私下里,这里指的是颜回背着孔子时,私下里的言行。
[6]发:阐发,发挥。
[7]也:这里是做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我一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也没有什么疑问,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愚笨的人。但是,等他从我这里离开后,我私下里观察他的言行,却发现他对我教授给他的知识,能完全领悟,而且还有所阐发。这使我也受到启发。由此可见,颜回其实并不笨啊!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4]廋[5]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作所为。
[2]所由:由,指经过、走过的路。所由,即来历,所走过的道路。
[3]安:安心,乐于。这里指的是内心乐意做的事。
[4]焉:何处,哪里。
[5]廋:读作sōu,是藏匿,隐藏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的来历和做事的动机,以及做事的方法。最后考察他做事的心情,他乐意干什么。用这样方法观察一个人,这个人还有什么可以隐藏的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
子曰:“温故[1]而知新[2],可以为师[3]矣。”
【注释】
[1]故:就是已有的,过去的东西。此处有两种解释,一是旧的知识,二是历史中的典故。
[2]新: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3]师: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老师,另一种是以古为鉴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从中有新体会、新的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不器:器,即器具。不器,就是指不能像器具一样。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当多才多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某方面的用途。”
【原文】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1],其言[2]而后从之[3]。”
【注释】
[1]行:行动,实践。
[2]其言:自己要说的话。
[3]之:这里代指的是前面的实际行动。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君子。
孔子回答他说:“对于自己想要说的话,先付诸行动,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