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千乘之国
作者:(春秋)孔丘 著
发布时间:2019-09-09 17:27:58
字数:4363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
“赤[5]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这里是指兵赋,即向老百姓征兵,征收兵车、武器等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说文解字》:“邑,国也。”指的是古时候,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城镇。室,即家。千室之邑,就是大约有一千户人家的大城镇。
[3]百乘之家: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会封给卿大夫一定的领地,“家”就是指卿大夫统治的地域。“百乘”即百辆兵车。在当时,卿大夫能拥有这种军事实力,他的封地一般是比较大的。
[4]宰:《论语正义》:“宰,邑宰也。”即一个城镇的长官。后来卿大夫家中的家臣和总管也被称为“宰”。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被称为公西华,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9年,生活在春秋末年。孔子晚年收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6]束带立于朝:束带,即“整肃衣冠”。“束带立于朝”,就是整肃衣冠,穿着好礼服,站在朝堂上。程大中的《四书逸笺》:“古人无事则缓带,有事则束带。”意思是说,在过去,古人平时是把衣服上腰带一类的带子松散地系在身上,碰到重要的场合,则要系紧带子,整理自己的衣着。
[7]宾客:在古代汉语中,“宾”和“客”所指代的人是有一定差异的。一般来说,比较贵重的客人被称为“宾”,一般的客人被称做“客”。这里合为一词,泛指外来的客人。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吗??”
孔子回答:“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了一遍。
孔子回答说:“仲由啊,如果把他放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有关军事的事情。但是,我不清楚他是否有仁德。”
孟武伯又问:“那么,冉求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冉求啊,他的能力可以胜任一个城镇的长官,管理聚集了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是在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封地里,担任总管。但是,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
孔子回答道:“公西赤嘛,他可以站在朝廷上,身着礼服接待外来的贵宾。不过,我同样不清楚,他是否是个有仁德的人。”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2]也孰[3]愈[4]?”
对曰:“赐[5]也何敢望[6]回?回也闻一以知十[7],赐也闻一以知二[8]。”
子曰:“弗[9]如也。吾与[10]女弗如也。”
【注释】
[1]女:“汝”,也有版本写作“尔”。
[2]回:孔子的学生颜回。
[3]孰:疑问代词,“谁,哪个”。
[4]愈:《论语集释》:“愈,犹胜也。”即“更好”的意思。
[5]赐:子贡。
[6]望:这里是“相比”的意思。
[7]闻一以知十:《论语集释》:“一,数之始。十,数之终。”所以,“闻一以知十”是从一点推知全部,或是知道开始就能推知结果的意思。
[8]二:“一之对也”。
[9]弗:就是“不”的意思。
[10]与:在本文中,“与”不是连词,而是做动词,即“同意、赞同”的意思。
【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们两个谁更好呢?”
子贡回答说:“我哪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老师讲授的一点,就能推知到全部。而我,明白了一件事,也只能由此推知到两件事。”
孔子听后,说:“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
【原文】
宰予[1]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3]之墙不可杇[4]也,于予与[5]何诛[6]?”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7]。”
【注释】
[1]宰予:生于前522年,卒于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他能言善辩,是孔子弟子中,非常有名的一个,“孔门十哲”之一。
[2]昼寝:昼,白天。寝,躺卧,睡觉。昼寝,即大白天睡觉。
[3]粪土:脏土,腐土。
[4]杇:读作wū,是瓦工使用的一种工具,就是平时所说的抹子,这里引申为粉刷。
[5]与:这里是作语气词讲,没有实际的意义,表示停顿。下文的“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和此处的用法相同。
[6]诛:这里是责备的意思。
[7]是:代指“对待人的方式”。
【译文】
还是白天的时候,宰予便躺在床上睡觉。
孔子说:“就像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砌成的墙壁无法粉刷一样。对于宰予,我责备他,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又说:“起初,对于一个人,我听了他说的话,就会相信他的所作所为。现在,对于一个人,我除了听他的语言,还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是宰予使我改变了对待人的方式。”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1]者。”或对曰:“申枨[2]。”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刚:《论语集释》:“刚,坚强不屈之意。”
[2]申枨:姓申,名枨,字周,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精通六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枨,读作chéng。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坚强不屈的人。”
有人回答道:“申枨就是已给坚强不屈的人。”
孔子反驳说:“申枨这个人,有太多的欲望,怎么会坚强不屈呢?”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1]诸[2]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3]所及[4]也。”
【注释】
[1]加:《说文解字》:“加,语相增加也。”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的观点是:“加,陵也。”即凌驾,这里解释为“强加”。
[2]诸:“之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乎”是语气词。下文的“诸”字是同样的用法。
[3]尔:古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4]及:赶得上,达到。
【译文】
子贡说:“我不喜欢别人把事情强加我身上,我也不愿意把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说:“子贡呀,这可不是你个人单方面所能做到的事。”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古今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为“文章”当是指孔子向学生们传授的古代文献,即《诗》、《书》、《礼》、《乐》等著作中的知识。另一解释为,“文章”在这里指的是“孔子的言行、人格、性情、学问等方面”。本书采用前一种观点。
[2]性:人性,人的本性。
[3]天道:天命。
【译文】
子贡说:“老师所传授的《礼》、《乐》、《诗》、《书》等古文献中的知识,我们可以时常听到。但是,老师所讲的有关人性和天命的理论,我们是很难听到的。”
【原文】
子路有闻[1],未之能行,唯恐有[2]闻。
【注释】
[1]有闻:有所听闻。
[2]有:又。
【译文】
子路听到老师传授的道理,还没能去实施的时候,总是担心又听到老师传授新的道理。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2]也?”
子曰:“敏[3]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姓孔,名圉(读作yǔ),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因聪明好学,死后被卫国国君赐号“文公”,希望后世人能学习他好学的精神。他被后人尊称为“孔文子”。
[2]“文”:孔文子的谥号。
[3]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能得到‘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因为他聪明,又勤奋好学,从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他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原文】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2]也恭[3],其事上[4]也敬[5],其养民也惠[6],其使民也义[7]。”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人。他是公子发的儿子,郑穆公的孙子。公孙侨做过两任郑国国君的宰相,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
[2]行己:“要求自己”。
[3]恭:这里是谦逊的意思。
[4]事上:事,侍奉。上,国君、君主。事上,即侍奉国君。
[5]敬:这里作认真、慎重讲。
[6]惠:恩惠,给人好处。
[7]义:有法度。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时,认为他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自身的行为操守非常谦逊,他事奉君主时认真恭敬。他养护百姓施以实际的恩惠。他役使百姓时遵循法度。”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
[1]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齐国的贤大夫,“平”则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他曾历任三代齐国国君的卿大夫。
[2]之:指代晏平仲。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非常善于和人交往,相识得越久,人们就越尊敬他。”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3]藻棁[4],何如其知[5]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谥号“文”,鲁国大夫。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去世后被称为“臧文仲”。
[2]居蔡:居,使之居,这里是存放、收藏的意思。蔡,因为有一种大乌龟产自蔡国,所以用“蔡”特指国君用与占卜,产自蔡国的大乌龟壳。居蔡,这里是指臧文仲私下里收藏产自蔡国的大乌龟壳,用于占卜。
[3]山节:节,指的是柱子上的斗拱。山节,即像山峰形状的斗拱。
[4]藻棁:棁,读作zhuō,指房梁上的短柱。藻棁,就是绘有水草图案的梁上短柱。“山节”和“藻棁”都是只有在天子的宗庙中才能使用的装饰。
[5]知:通“智”,这里是明智、聪明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私下收藏了一只蔡国出产的大龟壳。存放龟壳的屋子里,柱子的斗拱被雕饰成山峰的形状,房梁的短柱上画满了水草花纹。这样的一个人,怎能算是有智慧呢?”
【阐释】
孔子有一个名叫漆雕开的学生,身体略有残疾,但是他博览群书,性格随和,为人谦逊,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因为他和孔子的年龄相差不大,孔子把他当做自己的兄弟一般看待。
孔子想让漆雕开出仕去当官,于是,便找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漆雕开。但是,漆雕开认为自己对于做官这件事没有十足的把握。婉言回绝了孔子。孔子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这件事被记录在了《论语·公冶长》里。
为什么孔子听了漆雕开的话会非常开心?他又在高兴什么呢?
让孔子感到高兴的是漆雕开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能够很审视自己,清楚地认识自我,不贪图功名利禄。并不是一听到自己可以当官,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这说明他非常谦虚谨慎,而且有自知之名。
在孔子的学生中,还有一个具有自知之名的人,那就是子贡。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从自贡的言语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子贡的自知,还能感到子贡博大的胸怀。也许,他的学识和智慧比不上颜回,但是直到千年后,我们依然能体会到他所散发出的独特人格魅力。
虽然,漆雕开和子贡都如此的自谦,但是两人都有着非凡的成就。漆雕开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在《韩非子·显学篇》中他被列为漆氏之儒。子贡则因善于雄辩,且有才干,因办事通达而一度出任鲁、卫两国的宰相。他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可见,有时候谦虚低调的人,往往是具有大智慧、大才干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