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痛苦与虚无.2

作者:[德]亚瑟·叔本华 著 发布时间:2021-07-22 13:39:38 字数:7159
  超出了这个范围。但也因为如此,与人类相比,动物从某种方面看确

  实更有智慧——它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全身心地享受当下的时刻。因

  此,动物是现时的体验,它们明显享受内心平静的状态,常常令受到

  担忧和思虑折磨、时常心生不满的我们万分惭愧;不仅如此,甚至连

  我们刚刚讨论的希望与期待所能够带来的快乐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经

  由希望与期待所提前享有的满足感将在稍后的时间里从现时的享受中

  大打折扣——稍后所获得的满足刚好同之前的期待构成反比。与此相

  比,动物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享受既不会提前到来,也不会在

  稍后的时间里打上折扣,它们就是完整地、全然地享受当时当刻真实

  的事物本身。与此相应的,不幸也只是适度地打扰一下它们,但对于

  人类,由于预测与恐惧,这种不幸会呈十倍上涨。

  动物所独有的这种全然沉浸现时的特点,让我们只要看着那些

  驯养的动物,就会获得很大的快乐。它们是现时的化身,从某种程度

  而言,动物们让我们领略到了每一轻松明快的时刻所拥有的价值——

  对于这些时刻,满怀心事的我们常常未加理会就让其匆匆溜走了。然

  而,动物那种更满足于生存的特质却受到自私自利的人类的滥用;动

  物们常常受到人类的剥削和压迫,除了苟且偷生,它们别无选择。很

  明显的实例就是,那天生翱翔在半个地球上的小鸟,却被人类囚禁于

  一尺见方的空间内,渐渐憔悴、哀嚎而死,因为困于笼中的无奈与郁

  闷,使得它的歌唱不再源自快乐,而是发于愤恨。

  而具高等智力,堪称人类最忠诚朋友的狗,却被它们的朋友——

  人类套上了铁链!看到它们遭受这样的虐待,我对此深表同情的同时,

  也对它的主人感到极大的愤慨。这令我想到若干年前《泰晤士报》上

  曾报道过的一件事情:一位勋爵用铁链拴起一条大狗。某天,当他走

  过院子时,突然向这条狗走去,并想拍一下它的脑袋,结果他的整只

  手臂被这条狗撕下来,真是罪有应得!这条狗大概想以此来抗议:“你

  不是我的主人,你这个恶魔——你把我的短暂一生弄得如同在地狱一

  023

  般!”把小鸟关在一尺见方的囚笼里也是虐待动物:把这种天生的飞

  行家囚禁在如此狭小封闭的空间里,目的只为聆听它们的哀嚎!

  倘若以上论述的目的只为了提高人的认识力使其生活得比动物

  们更痛苦,那我们可将这种情况归结于如下的一条普遍法则,我们还

  可由此对这一情况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就认知本身而言,无所谓苦痛。痛苦只与意志相关,它的情形

  不外乎就是意志受到阻碍、抑制,而对此的附加条件就是必须对阻碍

  和抑制加以认识,这正像光线只在有物体来反射光线的情况下才能够

  照亮空间,声音只有在产生共鸣、回响,碰撞于硬物上振动空气波,

  并限定于一定的距离时才能为耳朵所听见——也正因为此,在孤绝的

  山顶上发出的呐喊和于空旷的平地上歌唱,只有微弱的音响效果。同

  样的道理,意志所遭受的阻碍和抑制,必须具有适当的认识力,所谓

  的感觉痛苦才能够成立,然而对于认识力本身来说,痛苦却是陌生的。

  所以,感受到肉体痛苦的前提,就是神经及其与脑髓的连接。

  因而倘若手脚连接脑髓的神经被切断,抑或因为实施了哥罗芬麻醉,

  致使脑髓失去了自身的功能,那么手脚受到损伤,是不会被我们知觉

  到的。因此,濒临死亡的人一旦意识消失,在那之后出现的身体上的

  抽搐便被视为没有苦痛。而感知“精神”的痛苦要以认知为条件,就

  更不言自明了,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来精神的痛苦是随着认知程度的提

  高而增加的。由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来揭示二者之间

  的关系:意志好比琴弦,对意志的阻碍或抑制即是琴弦的颤动,认知

  则为琴上的共鸣板,痛苦则是由此产生的声响。

  这样看来,不管意志受到怎样的抑制,无机体和植物都不会有

  痛感。与此相比,不管是哪种动物,即便是纤毛虫,也会有痛感,因

  为认知是动物的共性,无论这一认知多么欠缺完美。随着动物等级的

  提高,由认知而感受到的痛感也同步增强。因而最低等的动物只感受

  到最轻微的痛苦,诸如身体后半部几乎被撕断的昆虫,仅凭肠子的一

  人生的苦恼

  024叔本华随笔

  点儿粘连仍可以狼吞虎咽地进食。即便是最高等的动物,因为缺乏概

  念与思想,它们所感知的痛苦也不能同人的痛苦相提并论。它们只在

  否定意志的可能性之后(这全靠理智地反省回顾),对痛苦的感知力

  才达到最大限度。倘若不存在否定意志的可能性,这一感受就成了毫

  无作用的残酷折磨。

  年轻时,我们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如同在剧院里等待

  大幕开启的孩童,兴奋而迫切地期待即将上演的一幕好剧。对现实将

  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实际上是一种福气,在对真相一清二楚的人

  看来,这些孩童有时如同一群无辜的少年犯——并非是被判死刑,而

  是被判要活下去,但对这一判决所深含的意义,他们并不会明白。即

  便是这样,人人也都想长寿,也就是达到这样的境界:“从今后每况

  愈下,直至最糟糕的一天来临。”

  倘若我们尽最大可能地来设想一下,在运转的过程中,太阳所

  照耀到的各种匮乏、磨难以及痛苦的总和,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如果

  像月球那样,太阳不曾在地球上创造出生命,而地球表面仍处在晶体

  的状态,情况或许更好些。

  我们也可以将生活看做是在极乐的虚无与安宁中加进的一小段

  骚动的插曲——尽管毫无意义。无论如何,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小日

  子过得挺滋润的人,活得越久,越会清醒地认识到:总体来看,生活

  就是幻灭,不,确切地说应该是场骗局;或者更准确地说:生活具有

  某种扑朔迷离的气质。当两个年轻时的知己,分别了大半辈子,在暮

  年之时又再度重逢,两位白首老者间相互激起的就是“对自己一生全

  然彻底的幻灭与失望”感,因为只要看到对方,就会唤醒自己对早年

  生活的记忆。在那朝气蓬勃的往昔岁月,在他们的眼中,生活散发着

  奇异的光芒;生活对我们的许诺如此之多,然而真正履行的又寥寥无

  几——在昔日老友久别重逢之时,这种感觉明显占据了上风,他们甚

  至无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彼此心有灵犀,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畅谈

  025

  怀旧。

  谁要是经历了两三代人的世事沧桑,便会产生一种类似旁观者

  的心境:这名观众已遍览市集戏台上所有的魔术杂耍,倘若他继续坐

  在观众席上,接下来的节目只是同样表演的重复循环。这些节目只为

  一场表演而设,因而在了解了内容之后,不再有新奇感,重复的表演

  只会令人感到乏味。

  倘若考虑到宇宙浩渺繁杂的布置安排:茫茫宇宙中,数不尽的

  燃烧着的、发着光的恒星,除了用自身的光热照亮其他星球之外,再

  无别的事情可做;而被它们照亮的星球即是苦难与不幸上演的舞台。

  身处其间,即便撞上天大的好运,我们所能得到的也只是无聊,就从

  我们所熟知的物种来看,这样的判断并不为过——要是把这一切全部

  考虑进去,那非让人发疯不可。

  所以没有真正值得我们羡慕的人,然而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却数

  不胜数。

  生活好比一件务必完成定额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所谓

  的“安息”实在是最恰当的表述。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被折磨者,同时也是折磨别人的恶魔——

  这里只是地狱。

  看到这儿人们肯定要说我的哲学无法带给他们安慰,只因为我

  道出了真相,而大众想听到的则是“上帝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之类

  的话。你们尽管去那神圣的教堂吧,大可不必理会我们哲学家的话!

  至少别指望哲学家会根据你们的意志来编排学说!只有那些冒牌货和

  撒谎者才不吝干这种勾当;你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像点菜般随意规定你

  们所要的学说。

  因为原罪或过失,婆罗门神创造了世界,为此他本身就不得不

  待在这个世界上赎罪,直至通过这一世界获得解救。这一思想多么美

  妙!佛教认为,世界的产生是缘于涅槃的清明状态(这也是通过赎罪

  人生的苦恼

  026叔本华随笔

  获得的),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安宁之后,又遭到了无法言明的

  毁坏。混浊出现了——造成这一结果的,是一种道德意义上才能被理

  解的厄运,尽管在自然物理界,这种事情也有着与之精确对应的类比

  事例和形态:在史前世界,星云带就莫名其妙地出现,而太阳也诞生

  在此时。所以,因为道德上的失误,自然物理方面的情况也越来越恶

  劣,直至造成了目前这一可悲的境地。这是多么奇妙的思想!在希腊

  人看来,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必然性引起了这一世界和神祗的出现——

  这种解释还算说的过去,因为它暂时还能让我们感到满意。而下面这

  样一种认识就让人实在难以忍受了:只是出于高兴和愿意,耶和华上

  帝才创造了这个充满痛苦与不幸的世界,而且“看着一切所创造的都

  很美好”!①

  在可能出现的世界中,没有比现存的这个世界更好的了——即

  便莱布尼茨这一观点和其示范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仍不能接受他为神

  强词辩护的《论神的善良与仁慈》。显然,造物主的确不仅仅只创造

  了这个世界,而且可能性本身也被一同创造了出来。因而他本该安排

  好一切,竭尽所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

  莱布尼茨是系统的乐观主义奠基人,他对哲学所作的贡献无可

  厚非,然而,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事物的和谐秩序——这样的情形着实

  令我无法想象。针对莱布尼茨所提出的明显是诡辩的论据——用来证

  明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中最好的,我们完全可以严正地提出相反的论

  据,以证明这个世界是可能之中最糟的一个。这是因为,“可能”并

  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随意想象,而是确实能够存在继而延续

  的事物。这会儿,世界的安排刚好够维持它的存在;如若安排稍差一

  ①由于本书作者所处时代及生活历史背景的限制,其部分观点具有相当的

  局限性,不为当代学者所认同,此处为真实全面展现作者思想,未作删节。以上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立场,下同。

  027

  点儿,那么这个世界就无法存在了。因而绝对不可能有一个更糟的世

  界——这样一个更糟的世界根本没办法存在。所以,现在这个世界就

  是所有可能当中最糟的。即便没有出现行星相互碰撞的情况,只要有

  某个行星轨迹出现了混乱而没有逐步被其他混乱所平衡,那这个世界

  不用多久就会完蛋。因而天文学家们就得明确了解这一情况究竟取决

  于哪种偶然的机会。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计算,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是

  这个星球还能够继续维持。尽管牛顿秉持相反意见,然而我们都希望

  天文学家没有失误。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这一行星系会像其他星系

  一样,已实现了的机械持续运动某时最终会停止下来。此外,在这一

  星球坚固的外壳下,集结着强大的自然力量。一旦有某个偶然机会提

  供给这些自然力足够的活动空间,它们必然会摧毁这星球的外壳,附

  着在这上面的生命也会毁于一旦。在这地球上,相同情形至少已发生

  了三次,而且有更加频繁发生的可能。里斯本和海地发生的大地震,

  庞贝城的被吞噬,这些只是对这种可能性小小的如同儿戏般的暗示。

  大气层有些微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无法通过化学得到证明)就引发

  了霍乱、黄热病、黑死病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被夺去了生命,而一

  个更大的变化则将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气候稍稍变暖,就会令所

  有河流和泉水变得干涸。动物们没有足够的器官和能量来保证它们在

  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自己以及后代所需的食物,因而动物如

  果失去某一肢体或丧失运用这一肢体的能力,那通常的结果只能是灭

  亡。哪怕是拥有悟性和理智这一强大工具的人类,十有八九仍在与匮

  乏作持续的斗争,几经艰辛困苦才得以勉强不使自己毁灭。所以,无

  论是从维持整个种属还是个体的方面而言,条件都是苛刻的、缺乏的。

  因而个体生命,即是一场为生存而展开的无休止的斗争,每向前迈出

  一步,都面临着毁灭的威胁,而这种威胁又屡屡得逞,以致繁殖后代

  的种子数量才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因为只有如此,单一个体

  的灭亡才不至直接导致种属的消失,而种属才是大自然最关注的。因

  人生的苦恼

  028叔本华随笔

  而这世界的糟糕程度即达到了可能中的极致。一度生活在这一星球上

  的各种动物所遗留的化石(用来证明我们的说法),使我们得以从以

  前世界的记录中了解到:以前那种世界不可能再延续下去,所以,以

  前的世界就是比可能中的最糟的世界还要糟。

  总而言之,乐观主义就是生存意志毫无根据的自我赞扬——而

  这一世界的真正发动者恰恰是生存意志,它安然地将自身显现在自己

  的作品中。因此可以这么说,乐观主义的理论学说不仅虚假,而且相

  当有害。它将生活表现成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所谓的幸福就成了生

  活的目的。如若从这一观点出发,每一个人都会将自己对幸福和快乐

  的要求视为最理所当然的。然而所谓的幸福和快乐如果并没有降临到

  他们身上(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便会认为自己受到极不公的

  待遇,甚或认为错失了他生存的意义。然而事实上,正如婆罗门教、

  佛教以及真正的基督教认为的那样,将劳心劳力以及最终的死亡视作

  生活的目的,这才是更为正确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些痛苦、磨难,才

  导致了人们否定生存意志。在《圣经·新约》中,世界被说成是苦海,

  生活是净化的过程,而刑具则是基督教的象征。莱布尼茨、萨伏斯伯

  里、波林布鲁克和蒲伯的乐观主义之所以招致普遍的反感,主要就是

  因为乐观主义与基督教水火不容。伏尔泰就这一点已在他杰出的诗作

  《里斯本的灾难》的前言部分作了解释,他的这篇诗文也是针对乐观

  主义而发的。伏尔泰遭到德国无耻文人的肆意谩骂,然而在我看来,

  与卢梭相比,伏尔泰绝对是更高级别的伟人,他的这三个观点证实了

  其思想的深刻性:(1)在这个世界上,恶毒、不幸与生存的苦难在

  数量和范围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对于这一点伏尔泰深信不疑);(2)

  意志行为严格遵循着必然性;(3)思维之物也可以是物质的——洛

  克的这一原则包含着真理。与之相比,卢梭的《沙伏雅牧师的信仰表白》

  却空谈怀疑,并否定了这些观点;还秉承这一精神,用片面而空泛的

  议论、错误百出的逻辑推理来攻击伏尔泰这一优美的诗篇,为乐观主

  029

  义推波助澜——他于1756年8月18日写给伏尔泰的长信,其内容纯

  粹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当然,卢梭全部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迈

  出的“首要错误一步”,便是以人的原初的美好本性及其可被无限完

  善的可能性,来取代基督教所宣扬的人的原罪与人类原初的堕落本性。

  以卢梭的观点来看,由于文明所招致的后果,人的优良品性才会误入

  歧途。在此基础上,卢梭的乐观主义和人文思想才得以建立起来。

  总的说来,将世界视为由一个全知全能和慈祥的生物所创造出

  的完美作品的观点,一方面与这世界各个角落所充斥的苦难十分矛盾,

  另一方面也与这世界最完美的现象(即人)仍带有的明显的不完美甚

  至带有可笑的扭曲也不相协调。这其中的矛盾与不协调是永远无法解

  释清楚的。与之相比,这些欠缺与苦难的实例却同我们的说法相符合,

  成了证实我们观点的有力证据——倘若将这个世界视作人类罪孽的产

  物,因此无胜于有的话。在第一种观点中,以上实例变成了对造物主

  严厉的控诉,并为讽刺造物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在第二种

  观点中,指出人的种种欠缺与不足的例子,却是对人自身真实本性与

  意志的谴责,这有助于让我们变得谦卑一些:我们如同是浪荡子生下

  的孽种,一降生便已背负着罪责;正因为必须要不断偿还这一切,我

  们的存在才变得如此悲惨,死亡也就是我们最后的归宿——这一点确

  凿无疑:归根结底,正是这世界本身罪孽深重,才招致如此之多和如

  此之巨的痛苦。在这里,我并非指自然物理和现实方面的联系,而是

  形而上的因果关系。在《圣经·旧约》上,只有原罪的故事与之相吻

  合(这个故事使得我能够容忍《旧约》的内容)。实际上在我看来,

  整部《旧约》中只有这一原罪的说法才是形而上的真理,尽管它被裹

  上了寓言的外衣。没有什么比因迈出错误的一步和罪恶**而引起如

  此的恶果更能昭示我们的生存现状了。在此我很想向喜爱深思的读者

  推荐克劳迪乌斯的《因为您的缘故,这是可诅咒的土地》,这是一篇

  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流传很广,内容相当深刻,基督教的悲观

  人生的苦恼

  030叔本华随笔

  精神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要想握好罗盘以随时辨清生活的方位,要想正确理解生活而不

  误入歧途,只要让自己习惯于将世界视为一个赎罪之地,就能够轻松

  地做到。世界就是监狱、劳改场、流放地,而“感化地”不过是最古

  老的哲学家对这一世界的称谓。基督教教士之中,俄勒冈尼斯表达出

  了同样的看法(参见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他的勇气值得称

  赞。理论上和客观上对这种世界观的说明并非仅见于我的哲学,它也

  在各个时代的人类智慧思想中闪耀,如婆罗门教、佛教、恩培多克勒、

  毕达哥拉斯的哲学等。西塞罗的《哲学断片》的第7卷中有一段话也

  说到古老智者用这一世界观教导人们,并在接受秘密宗教仪式时,同

  样受到这一教诲:“因前世犯下的罪孽,我们就来到这一世赎罪。”

  哪怕人们将瓦尼尼的肉身烧毁,也无法驳倒其观点——再没有比他这

  段话更能表达这一观点的实质的了:人生充斥着巨大的痛苦——倘若

  这样的言论不会令基督教反感,我甚至还会说:“果真有魔鬼的话,

  他们也是人的化身,并为自己的罪孽而招致惩罚。”即便是被正确理

  解的基督教教义也将人的生存视为罪孽与过失的结果。一旦我们适应

  了此种看法,便会乖乖地主动调节对生活的期望值,生活中的那些大

  灾小难、痛苦、烦恼、匮乏以及种种令人厌恶的事情,便不再被看做

  奇怪和意外的事件,它们的存在反而是规律之中的事情;它也令我们

  懂得这样一件事:在这一世上,无论是谁,都得为自己的存在遭受惩

  罚,至于惩罚的方式,因人而异。监狱里的其他犯人便是待在监狱中

  的坏处之一。这对更为高贵的人而言,个中滋味就不用我说了。本性

  高贵的人和天才,有时候他们在这世上的感觉就如同高贵的政治犯一

  般,被迫同一群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的惯犯在橹船上干苦役,因而这

  两类人是最不愿同他人交往的。总而言之,以上种种看待事物的方式,

  已经使我们不会再诧异于、更不会愤怒地看待所谓的不完美,也就是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道德上还是智力上的黑暗本性,以及与此相对应的

  031

  这些人的精神面貌。由此我们便会牢记这些人的困境,并将每个人的

  存在首先视为罪孽的缘故,因为这个人就是为赎罪而生的。这正好是

  基督教所声称的人的原罪性的体现,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这一世所看到

  的同类们的基础。不仅如此,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因素,使得几乎所

  有的人或多或少都处在某种痛苦与不满的现状中,进而也令人无法变

  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友好地对待他人。最终,几乎所有人的智力也只

  够勉强为意志服务。

  
您已读完了所有章节,向您推荐
我的极品人生
作者:

...

死忌:电梯诡事
作者:QD

  电梯里的禁忌: 1:电梯打开门,而你看到电梯里的人都低...

妇科男医师
作者:

...

最强保镖混都市
作者:忘 记

"风流而不下流的游走在花花世界中,群芳环绕,纵意花...

贴身妖孽保安
作者:暗夜行走

"他是极品无敌大纨绔!老爸富可敌国,祖父背景神秘,...

诡异人生
作者:

...

书籍详情 评论 收藏 充值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