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
作者:[日]栗原裕一郎等 著
发布时间:2020-06-10 17:17:15
字数:942
光与影
《饥饿的心》(HungryHeart)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Springsteen)
收录专辑:《河流》(TheRiver),1980年
登场作品
《舞!舞!舞!》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
《舞!舞!舞!》中,“我”和雪一起来到了夏威夷,二人无意间听到收音机里传出了斯普林斯汀的《饥饿的心》。
真是一首好歌,看来我们在这世上还有很多可留恋的东西呢,主持人也说这首歌不错。
读者可能会纳闷儿,“我”明明一直瞧不上“MTV式”热歌,为何会对斯普林斯汀大加赞赏?
村上在《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提到斯普林斯汀时,为其做了“辩护”。
那时的美国,没什么人愿意为工人阶级说话,但斯普林斯汀却愿意成为他们的“发言人”,实属难能可贵。他在音乐中描绘的世界和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的人物境遇不谋而合。
斯普林斯汀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东北部的费里霍尔德。该地区产业衰退严重,被称为“铁锈地带”。1973年,刚出道的斯普林斯汀人气紧追鲍勃•迪伦。没过多久,他便确立了自己的路线——作为一名摇滚歌手,用音乐为工人阶级发声。
《饥饿的心》是斯普林斯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行的专辑《河流》中的一首歌。日本听众对这首肯定不陌生,佐野元春名曲《某天》(Someday)就是改编自此歌。
斯普林斯汀的《诞生在美国》(BornintheU.S.A.)直到现在都还在被人误解。其实它并不是一首歌颂美国的赞歌,相反,它要表现的是“生在美国,至死都无法得到救赎,没有出路”的绝望情感。虽然种种误会与巧合使这首歌大热,甚至成为一首现象级歌曲。但这首歌同时也给斯普林斯汀的创作表演事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读者可能会因此联想到《挪威的森林》现象。
在村上对斯普林斯汀的解读中,有一点非常有趣。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主要由“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以及反战运动等构成,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精英阶层担当主力的反主流文化脱离了现实,逐渐走向了衰亡,不久后演变成了后现代主义并逐渐稳定下来。日本的情况也符合这一趋势,只不过在细节上多少有些差别罢了。
正因为斯普林斯汀远离了“潮流”,所以当反主流文化的高塔摇摇欲坠之时,他未受“沾染”的世界观逐渐发挥出了超强的感染力。
斯普林斯汀同反主流文化间的距离感,与村上春树面对学生运动时采取的冷静态度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