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与新生
作者:[日]栗原裕一郎等 著
发布时间:2020-06-10 17:16:25
字数:1234
消亡与新生
IZimbra
传声头像乐队(TalkingHeads)
收录专辑:《惧怕音乐》(FearofMusic),1979年
登场作品
《舞!舞!舞!》
1977年,传声头像乐队推出了处女作《传声头像:77》(TalkingHeads:77),他们新浪潮、朋克风格满溢的演唱风格,迅速受到热捧。然而在第四张专辑RemainInLight中,传声头像十分大胆地改变了原有的风格。收录的歌曲都采用单一和弦,配合非洲打击乐Afrobeat[Afrobeat:一种音乐形式,使用打击乐器和人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非洲开始流行。],让人耳目一新。这一华丽的转身,摆脱了美国白人流行音乐创作的大原则,即不再使用丰富的和弦进行。不仅如此,为了使节奏和旋律完美贴合,他们还与黑人音乐家一起合作。这种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做法,立刻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有人说这是白人对黑人音乐的掠夺,也有人说拥有摇滚精神的人,竟也会如此“偷懒”。现在来看,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争论。但当时,一些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其实,传声头像在第三张专辑《惧怕音乐》中,就已开始尝试Afrobeat。该专辑第一首歌曲IZimbra不是通过和弦进行,而是依靠独特的节奏和旋律来吸引听众,这也为第四张专辑的突破性转变埋下了伏笔。传声头像这种背离西方曲风的创作方式被称为后朋克。
读过村上春树《舞!舞!舞!》的人,一定对这样的桥段不陌生。主人公每每听到收音机中传出热歌榜中的音乐时,都会嗤之以鼻:这种为了骗取少男少女兜里的零花钱而创作出来的快餐音乐,同垃圾有什么分别?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MTV(全球音乐电视台)风头正盛。
在这样的设定下,村上为何单单对传声头像的《惧怕音乐》青眼相看?
村上把《舞!舞!舞!》视为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的续篇。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青春三部曲讲述了“我”在七十年代的生存方式。而《舞!舞!舞!》讲述的则是“我”跨过了七十年代的艰难险阻之后,探寻八十年代生存之道的故事。我只是很好奇,他(主人公)在八十年代是如何生存的。
“六十年代的价值观”(这个词是村上自己提出来的)是理解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村上看来,到了八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价值观”虽勉强派得上用场,但已渐渐不再适用。“六十年代的价值观”指的是鲍勃•迪伦、海滩男孩、大门乐队以及披头士这些村上喜欢的音乐人们带来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春三部曲刻画的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一步步消磨殆尽的过程。
在《舞!舞!舞!》开头,“我”痛骂“MTV式”音乐,就是对“六十年代的价值观”崩塌的深深怨念。《惧怕音乐》能够免遭这种怨念,可能是因为寄予了对新生价值观的期待和预期,希望其能够代替濒临消亡的“六十年代的价值观”。
朋克、新浪潮昙花一现后迅速衰落,之后非西式曲风兴起。而从非西式曲风中孕育出的后朋克式理想,则与村上的期待和预期不谋而合。
《舞!舞!舞!》中,对于迷茫的“我”,羊男只说了一句话:起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