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 第二
作者:(春秋)孔丘 著
发布时间:2021-01-05 10:22:43
字数:10156
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内容以讨论政治、教化和学习为主。孔子主张德治、礼治,他认为政与学两者不可分割,政治以教化为本,从政则以学习、修养为前提。
2.1
子曰:“为政以①德②,譬如北辰③,居其所④而众星共⑤之。”
【字词释义】
①以:用。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德:伦理道德。“为政以德”就是说统治者用道德治理国家。
③北辰:北极星。
④所:处所,这里指的是北极星的位置。
⑤共:“拱”的通假字,环抱、环绕的意思。
【点睛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稳稳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子民则像群星一样环绕在他的周围。”
2.2
子曰:“《诗》①三百②,一言③以蔽④之,曰:‘思无邪’⑤。”
【字词释义】
①《诗》:《诗经》。
②三百:这是取《诗经》中篇章的整数。实际上,《诗经》共305篇。
③一言:一句话。
④蔽:概括的意思。
⑤思无邪: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思”在这里是句首的发语词,没有任何意义。另一种认为可以解释为“思想”。这里应当取第二种解释。无邪:纯正。“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驷篇》当中的一句话,这里被孔子用来总结《诗经》的特点。
【点睛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其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
2.3
子曰:“道①之②以③政④,齐⑤之以刑⑥,民免⑦而无耻⑧;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⑨。”
【字词释义】
①道: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在这里等同于“导”字。
②之:下文中的“民”。
③以:使用的意思。
④政:政策法令。
⑤齐:这里“齐”用作动词,是约束、整治,使之整齐的意思。
⑥刑:刑法。
⑦免:避免,免于刑罚、罪责的意思。
⑧无耻:就是感觉不到耻辱,没有耻辱之心。耻,耻辱,耻辱感。
⑨格:本义是到、至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归服、纠正、向往。
【点睛译文】
孔子说:“如果只是用政策法令来领导百姓,用刑法来制约他们。那么为了能避免犯罪受到惩罚,老百姓会暂时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并不能使百姓拥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仪制度整治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不但有了廉耻之心,会守规矩,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于君主。”
【智者慧心】
在儒家有关政治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政以德”。其实就是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整个古代的政治都是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孔子并不否认政令和法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单凭这些死板的法律条文来维护统治,似乎是行不通的。例如武则天刚做皇帝时,启用了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想用各种严苛的法令压制群臣和百姓对自己称帝的不满。结果朝野动荡,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人人自危,一片怨声载道。
所以,除了各种政令和刑法,还须要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是规范了行为,那人心又怎么办呢?如果得不到百姓真心实意的归顺,政权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不稳一样,迟早是会倒塌的。这就要求在位者要以人为本,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人心自然会顺服,自愿地团结在在位者的周围。这个时候发布政令,也许根本不需任何的外力,也会非常顺利地得到实施。而且,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管理企业,处理人际关系。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诗经》的内容纯正无邪呢?也许,孔子的本义是认为诵读《诗经》能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的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殊不知这句话给未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打上了“文以载道”的烙印。从此,中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止一次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不过,文化底蕴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甚至决定着民族的性格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像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重视知识分子,他提出“帝王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观点。北宋时期,国家注重农耕,人民富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崇尚游牧文化和武力,所以他们用铁骑开疆扩土,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提出“八荣八耻”的公民道德规范,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这不正是孔子德治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在散发着智慧光辉的表现吗?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顺⑥,七十而从⑦心所欲不逾⑧矩⑨。”
【字词释义】
①有:又的意思。这是古时候人们的习惯做法。古人习惯在整数和下一位数字之间加“有”字,而不是“又”字。
②志:这里是决心的意思。
③立:站得住,这里引申为自立,立身处世。
④不惑:惑,困惑、迷惑。不惑,指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
⑤天命:上天的旨意,即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天来决定,不为人类意志所转移的观点。
⑥耳顺:意思是说,能辨别出他人的话中的涵义,并能正确对待、处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意见。
⑦从:跟随、遵从,放任。
⑧逾:超过、超越。
⑨矩:本义是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
【点睛译文】
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三十岁的时候,我已经学成自立。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明白了事理,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六十岁时,别人的话,我一听就可以辨明其中的涵义,并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言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我已经能随心所欲,也不会做超出规矩的事情了。”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
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⑥也。”
子曰:“生⑦,事⑧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字词释义】
①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鲁国的大夫。他的家族是鲁国三大重臣中的孟孙氏。“懿”是他的谥号。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在临终前,嘱咐他要跟随孔子学习。
②无违:这里是不违背礼制的意思。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
④御:即驾车,就是樊须作为弟子,为孔子驾车。
⑤孟孙:即上文的孟懿子,孟孙是简称,本来应当称为孟公孙。
⑥何谓:是“谓何”的倒装。翻译为“说的是什么意思”。
⑦生:即活着。
⑧事:侍奉,伺候。
【点睛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问:“老师,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子女的要按礼仪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制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时,也要依照礼制的规定。”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②其③疾④之忧⑤。”
【字词释义】
①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②唯:只,只有。
③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④疾:指程度轻的病。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心”。另一种是“子女要特别对父母的疾病担忧”。本书采用第二种观点。
【点睛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作为儿女,对父母的疾病要特别地担忧。(这样就算是尽孝了。)”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③犬马,皆能有养④,不敬⑤,何以⑥别乎?”
【字词释义】
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他还被称为“言游”、“叔氏”。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②养:过去音yàng,供奉饮食、赡养父母的意思。
③至于:对于。
④养:结合上下文,这里是喂养、饲养的意思。
⑤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敬爱父母,另一种是对道德标准的敬重。
⑥何以:用什么。“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点睛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只是赡养父母就行了。但是,人对于狗、马之类的动物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真诚的孝心,那赡养父母和饲养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②服③其劳;有酒食④,先生⑤馔⑥,曾⑦是⑧以为孝乎?”
【字词释义】
①色难:色,即脸色态度。难,不容易。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时,是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这样很难。二是,诚心诚意地伺候自己父母,让他们心情愉悦,这样很难。三是,子女通过父母的脸色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很难。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
②弟子:这里指的是子女。
③服:从事,担当。
④食:过去音sì,即食物。
⑤先生:与上文的“弟子”相对,指的是年长的人,长辈。在这里,具体指的是父母。
⑥馔:音zhuàn,即饮食。
⑦曾:竟然、难道,在这里是作副词。
⑧是:这,这里,作代词。
【点睛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子女尽孝)最难的就是侍奉父母时,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和颜悦色。只是在有事的时候,替父母去做;有了好的吃的喝的,让父母先饮用。做到这些,难道就认为是孝了吗?”
【智者慧心】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实现“仁”的根本,那么,怎么做才算得上是“孝”呢?
这里有四个人向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个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另两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于同样的问题,提问的人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有关于人生的问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孟懿子和孟武子都隶属于“三恒”之一的仲孙氏家族,孟懿子还是鲁国的大夫。考虑到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孔子从礼制的角度对此作出回答,即孝敬父母要符合礼制。他希望执政者能为民众树立一个遵照礼制孝顺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能有所好转。
对于孟武子,孔子则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作出回答。这个回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担忧,另一种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担忧。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要努力照顾好自己,避免父母为自己担忧。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也仅限于那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例如疾病,在很多时候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锻炼,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知道,我们的健康平安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从另一角度说,父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和情感,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成人。当他们慢慢老去,身体机能减退,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就轮到我们回报父母了。我们要时刻注意父母的健康情况,让他们身心愉悦,远离疾病。
孔子在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强调孝顺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由心而生。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大把大把地给父母买东西,以为这样就是孝敬父母。当然,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内心世界,忘记了与父母之间作心灵的沟通。几年前那首《常回家看看》不就表达出父母对子女最朴实的渴望吗?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让我们用孔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③而省④其私⑤,亦足以发⑥,回也⑦不愚。”
【字词释义】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叫颜渊,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早年的弟子,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②不违:违,这里是指不同的看法。不违,就是不提出另外的看法和意见。
③退:从孔子那里出来。
④省:音xǐng,即观察、考察。
⑤私:私下里,这里指的是颜回背着孔子时,私下里的言行。
⑥发:阐发,发挥。
⑦也:这里是作语气词。
【点睛译文】
孔子说:“我一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也没有什么疑问,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愚笨的人。但是,等他从我这里离开后,我私下里观察他的言行,却发现他对我教授给他的知识,能完全领悟,而且还有所阐发。这使我也受到启发。由此可见,颜回其实并不笨啊!”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④廋⑤哉?人焉廋哉?”
【字词释义】
①所以:所作所为。
②所由:由,指经过、走过的路。所由,即来历,所走过的道路。
③安:安心,乐于。这里指的是内心乐意做的事。
④焉:何处,哪里。
⑤廋:音sōu,藏匿、隐藏。
【点睛译文】
孔子说:“(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的来历和做事的动机,以及做事的方法。最后考察他做事的心情,他乐意干什么。用这样方法观察一个人,这个人还有什么可以隐藏的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2.11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以为师③矣。”
【字词释义】
①故:就是已有的,过去的东西。此处有两种解释,一是旧的知识,二是历史中的典故。
②新: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③师: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老师,另一种是以古为鉴的意思。
【点睛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从中有新体会、新的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字词释义】
①不器:器,即器具。不器,就是指不能像器具一样心胸狭窄、畏手畏脚。
【点睛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当多才多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某方面的用途。”
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①其言②,而后从之③。”
【字词释义】
①行:行动,实践。
②其言:自己要说的话。
③之:这里代指的是前面的实际行动。
【点睛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君子。
孔子回答他说:“对于自己想要说的话,先付诸行动,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字词释义】
①周:合群,亲近、团结周围的人。
②比:音bì,这里是勾结、结党的意思。
③小人:在文中,与“君子”相对,指没有道德的人。
【点睛译文】
孔子说:“君子虽然亲近、团结周围的人,但是从不和人结党营私。小人则不合群,只是为了私利,与人相互勾结。”
2.15
子曰:“学而不思①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
【字词释义】
①思:思考。
②罔:迷惘,困惑,蒙蔽,“惘”的通假字。
③殆:危险、疑惑。
【点睛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动脑子,深入思考学过的东西,就会迷惘无知而被蒙蔽。如果只是苦思冥想不学习,则会有疑惑,那就危险了。”
2.16
子曰:“攻①乎②异端③,斯④害也已⑤。”
【字词释义】
①攻:古今学者的解释分歧很大,一是“攻击、责备”。二是“用心钻研,学习”。三是引申为“做事”。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
②乎:在,等同“于”。
③异端:对此处的解释也很多,一是“不同的一端、反对的一端”,二是“不正确的议论”,三是“与正统思想相悖的思想、观点和学说”。本书选用最后一种解释。
④斯:这,这样,做代词。
⑤已:在这里是停止的意思,做动词。
【点睛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停止了。”
【智者慧心】
很多研究的学者大都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在本书通篇中,孔子曾经一百多次提及“君子”。
首先来看“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人如果只掌握某一种技能,在实践中会受到限制,应当博学,掌握各种技艺和才能。不过,这种观点放在当今的社会中,似乎不那么恰当。目前,随着环球一体化和社会大分工的进程,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些年不是流行过“全才即庸才”这样的话吗?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精通好几项技能,最多是泛泛的了解而已。什么都懂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假如是作为领导者,情况就可能不同了。你不一定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是你需要让自己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对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的话,就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1997年,朱镕基总理临危受命,率领中国的金融行业,阻击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要知道,总理是清华大学电机制造专业毕业的高级工程师。假如他对经济丝毫不了解,是个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又如何能通观全局,与专家们制定出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政策呢?
所以,这里孔子提到的君子,应当是指身居上位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当博学多识,是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全才,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掌控全局。
关于“异端”问题,我们可以把孔子所说的“异端”理解为端点、极端的意思。希望弟子们学习时不要走极端,只学习某种知识,完全偏废其他的知识。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需要全面了解掌握文科理科各种课程的基础知识。当然,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之外,还不能放弃对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
2.17
子曰:“由①,诲②女③,知之④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⑤知⑥也。”
【字词释义】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他是鲁国人,常年跟随在孔子的身边。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②诲:教导。
③女:你,“汝”的通假字。
④之:代指孔子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问。
⑤是:这。
⑥知:两种观点,一种说是“智”的通假字,是聪明的意思。另一种指的是“知识”。这里采用第一种意思。
【点睛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如何认识知与不知的方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
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⑤尤⑥;多见阙殆⑦,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⑧寡悔,禄在其中矣。”
【字词释义】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陈国人。
②干禄:干,即求的意思。禄,指俸禄,在古时候,做官的人能领到国家给的俸禄。“俸”相当于现在说的工资。“禄”则指的是配给的食物。所以,“干禄”就是谋求官职的意思。
③阙:这里是保留,放在一边的意思,是“缺”的通假字。
④疑:怀疑,疑问。
⑤寡:少。
⑥尤:过失,过错。
⑦殆:与上文的“疑”是同义词,也是疑惑、怀疑的意思。“阙疑”和“阙殆”前后呼应,这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⑧行:音xìng,是行动的意思,但在这里作的是名词。
【点睛译文】
子张向孔子要求,想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首先,要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部分,先放在一旁不要管。对于有把握的部分,说出来时也要谨慎些,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过失。其次,要多学别人怎么做,有疑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至于其他有把握能处理的,做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能减少事后对自己行为的后悔。言语谨慎,过失少。做事小心,让人后悔的行为少。那么你想要的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②则民服③?”
孔子对曰④:“举⑤直⑥错⑦诸⑧枉⑨,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字词释义】
①哀公:鲁国国君,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哀”是他的谥号,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在位,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
②何为:怎样。这里是“为何”的倒装。
③服:臣服,服从。
④对曰:古时候,君主向臣子问话,臣子回答时就用“对曰”,以示尊敬。这是通篇中的行文惯例。
⑤举:举用、选拔、提拔。
⑥直:正直,这里是指正直无私的人。
⑦错:安放,放置。“错”是“措”的通假字。
⑧诸:“之于”的和音。其中“之”是代词,“与”是语气词。
⑨枉:不正直,与上文的“直”相对,指不正直的人。
【点睛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臣服呢?”
孔子回答道:“只要选用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放在那些邪恶不正的人的上面,老百姓自然就臣服了。如果提拔了那些邪恶不正的人,并安置在正直无私的人的上面,那老百姓就会不服从您的统治了。”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②、忠③以④劝⑤,如之何⑥?”
子曰:“临之以庄⑦,则敬;孝慈⑧,则忠;举善⑨而教不能⑩,则劝。”
【字词释义】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官职是正卿,是鲁国当时政治势力最强的人。
②敬:恭敬。
③忠:忠诚,尽忠。
④以:这里用作连词,相当于“而”,是“和”的意思。
⑤劝:勉励、自勉。
⑥如之何:怎么办,该怎么做。
⑦庄:敬重、严肃。
⑧孝慈:孝敬老人,爱护年纪小的人。“孝慈”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君主要教导百姓做到“孝慈”。另一种是说君主自己做到“孝慈”。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
⑨善:代指有德行的人。
⑩不能:才能低下的人。
【点睛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果想让老百姓尊敬当政的人,并对其尽忠,彼此勉励行善,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道:“如果您对待百姓的态度是恭敬、庄重的,百姓自然也会对您恭敬。如果您孝顺自己的父母、爱护幼小,那么百姓就会对您忠诚,为您尽忠。你提拔、任用善良又有德行的人,教导并且引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必然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向上了。”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
子曰:“《书》③云:‘孝乎④惟⑤孝,友⑥于兄弟。’施⑦于有⑧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字词释义】
①或:有人,在这里是作不定代词。
②奚:问什么,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
③《书》:《尚书》。下文孔子所引用的话在现存的《尚书》中已经没有了,应当是《尚书》中已经遗失的部分。
④乎:无意义,语气词。
⑤惟:只有。
⑥友:友善。
⑦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施行”,另一种是“延及、推广”。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
⑧有:无意义。“有”在此处作词头,助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
【点睛译文】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做官从政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中说,‘孝就是孝顺、侍奉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把这种孝悌得道的精神推广开,并应用到政事上去,就是从政了。为什么非要做了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
【智者慧心】
孔子这里谈了非常实际的为官之道。
子张提出的问题非常直接:我如何才能当官,挣钱养家糊口?孔子并没有因为这个直白的有些鲁莽的问题,对子张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地告诉他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那就是多听民声,多做调查研究,了解民意。只有这样,作出的决定才能既符合民意,又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尽量地减少失误,完善自己的工作。这不正是古往今来的为官者都应具备的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吗?
其实,孔子所讲的这番话不仅仅适用于做官。比如经商,我们在决定做某方面的生意时,要先打听一下,咨询一下正在做这项生意的人的意见。接下来,需要实际考察一番,看有没有获利的可能,最终作出正确的决定。以此类推,我们做什么事情不都应该这样吗?
看到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做官,有人便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回答。据说这句话是周成王对周公的继任者君陈说的。周成王希望君陈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去教育感化遗留下来的殷商民众。孔子认为只要从自身做起,由己及彼,终归是能为达到为官的目的出一份力的。
孔子的想法在今天依然适用。我们也许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每个家庭都能和谐美满。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和个人组成的,由小及大,积少成多,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和谐起来。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即便是从事各行各业,只要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建设美好家园出一份力,那么做不做官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2.22
子曰:“人而①无信②,不知其可③也。大车④无輗⑤,小车⑥无軏⑦,其何以⑧行之哉?”
【字词释义】
①而:在此处,“而”解释为“如果,却”,作连词。
②信:信用,信誉。
③可:可以。
④大车:古代用牛拉的车。
⑤輗:音ní。过去拉车的时候,需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的前面有一条用来驾驭牲口的横木。横木的两头都装有一个可以拆卸的销钉。牛车上的销钉就叫做“輗”。没有销钉,就无法套住牲口,车也就没有办法行走。
⑥小车:用马拉的车。
⑦軏:音yuè,“軏”就是马车上,车辕前端与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⑧何以:用什么,凭借什么。
【点睛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拿什么立身处世。人没有信誉,就像牛车没有了輗、马车没有了軏一样,靠什么行走呢?”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②?”
子曰:“殷③因④于夏礼,所损⑤益⑥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⑦百世,可知也。”
【字词释义】
①世:有不同的解释,《论语正义》中说:“三十年为一世”。也有学者认为“世”指的是朝代。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
②也:这里作语气词,通“耶”。
③殷:西周之前的商朝,又称“殷商”。
④因:沿袭,承接,继承。
⑤损:减少。
⑥益:增加,添加。
⑦虽:即使、就是。
【点睛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您可以预知十代以后(礼仪制度)的情况吗?”
孔子答道:“商朝沿袭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所以,以此推断,如果将来有朝代继承周朝的话,即使是一百代以后的情况,也可以由此推算,从而预先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②之;谄③也。见义④不为⑤,无勇⑥也。”
【字词释义】
①鬼:迷信中,把人死后的灵魂称做鬼,后来泛指鬼神。这里是指死去的祖先。
②祭:祭祀。“祭”与人刚去世时所做的“奠”不同。“祭”是吉祥、吉利的祭祀,目的是为了祈福。“奠”则是凶祭。
③谄:音chǎn,即巴结、阿谀奉承的意思。
④义:孔颖达的《论语正义》中对“义”的解释是:“义者,所宜为也。”意思是说,义,就是应该做的。
⑤为:做。
⑥勇:《论语集释》:“知而不为,为无勇也。”也就是说,知道应当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无勇”。所以,勇,即勇气,敢作敢为的果敢。
【点睛译文】
孔子说:“对于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就是谄媚的表现。碰到自己应当挺身而出去做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就是没有勇气,是怯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