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西域之行05
作者:[日]陈舜臣 著
发布时间:2020-08-18 15:33:17
字数:1621
05
“库车距阿克苏二百三十五公里,需要飞行五十分钟。”空姐在提醒我们之后,给每位乘客发了一根冰棍儿。这是第二次配发,但我这次却没敢接受。因为这一段是整个旅途的关键,我担心吃坏肚子,再加上飞行途中比较颠簸,所以还是慎重了些。
因为安排了午饭,我们在阿克苏的休息时间相对较长,足足有一个多小时。阿克苏地区外事处的工作人员来接机,我以为他们会带我们到阿克苏市区。如前所述,阿克苏是通往喀什和和田的中转机场,算得上是交通要塞,所以比其他机场略微宏伟一些。
美味佳肴被依次端了上来,我并不太饿。我一边听着他们用阿克苏方言交流,一边慢慢地吃着东西。在维吾尔语中,阿克苏的“ak”是“白”、“su”是“水”的意思,阿克苏即“白水”。该地区下辖阿克苏、温宿、拜城、新和、库车、乌什、沙雅、阿瓦提和柯坪九县,所以库车县也属于阿克苏管辖。
阿克苏古称“姑墨”,最早应属于温宿国,东汉时期,阿克苏也曾攻占过温宿,隋朝时期隶属龟兹。姑墨的维吾尔语“kum”是“沙”的意思。在《大唐西域记》中,此地被称为“跋禄迦国”,梵语也是“沙”的意思。阿克苏是沙漠中的绿洲城市,在古代受到“沙”的约束,而现代则更强调“水”的重要作用。托什干河和其他河流汇合之后形成阿克苏河,最终注入塔里木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修建了不少大坝,在这沙漠地带对水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年前曾做过我们向导的阿布都拉先生就是阿克苏人,和此次陪同我们的阿布都拉同名。在**,同名的情况很多,他们通常把父亲的名字加在后面予以区分。阿克苏出身的阿布都拉全名阿布都拉·拉依木,而此次陪同我们的阿布都拉先生是喀什人,全名是阿布都拉·哈迪鲁。之前在乌鲁木齐的时候,阿布都拉·拉依木先生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后来我才知道阿克苏确实是**最负盛名的农产区。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来看,阿克苏的物产、气候、人情、风俗以及文字等,几乎都与库车相同。
阿古柏叛乱时,清朝将军左宗棠曾率麾下湘军在此屯田,并将湖南地区的农耕方式带到了这里。由于水田多,阿克苏的大米远近闻名。
“好吃吗?”吃饭的时候,阿克苏地区革委会的人问我,也许正是对当地的米饭颇感自豪吧!不过说实话,这里的米饭确实不错,只不过当时我腹中并非空空,所以也就没吃多少。
交流中,我们又提到了克孜尔千佛洞。原来千佛洞正面属于库车县,而山后的石窟群则在拜城县境内。后来,政府曾尝试对这座东汉时期的古老石窟进行地下挖掘,但一旦接触空气,壁画就会立即变色,相关文物也会变形,甚至损坏,所以在没有找到妥善的处理方法之前,政府决定控制挖掘进度。
清代的祁鹤皋(本名祁韵士)曾作《西陲竹枝词》百首。竹枝词是对当地风俗的咏叹,而西陲则是指西部边陲。对于阿克苏,他留诗:
边城岁岁乐丰年,
秋日黄云被野田。
土著头人衣帽整,
紫骝腰跨鹿皮鞯。
最后一句中的“紫骝”是指栗色名马,“鞯”是衬托马鞍的垫子。这是一幅描写沙漠绿洲居民骑马的典型画面——当地人跨上骏马,马鞍垫子由鹿皮制成,显得十分奢华,身上的衣服和头上的帽子也很讲究。这样的富庶生活自然是和当地农业繁荣、田野广阔密不可分的。
吃完饭后,他们向我介绍了此次掌勺的厨师长。我吃得不多,但飞机驾驶员、后勤、空姐等民航工作人员都吃得津津有味。
“从这里到喀什,途中难免颠簸,还请您忍耐。”多次往返这条路线的阿布都拉·哈迪鲁先生告诉我。
对于此次同行的阿布都拉·哈迪鲁先生,我们干脆去掉了他烦琐的名字,称他“老阿”。当然,这里的“老”并非指代年龄,而是一种亲切的表达。我对他的年龄饶有兴趣,于是多次询问,他只是微笑地说“我不知道”。但依照我的判断,他应该不到四十五岁。
阿克苏和喀什之间距离约四百四十六公里,飞行时间需要九十分钟。也正如老阿所说的那样,途中有两次颠簸得很厉害。
在阿克苏,我们的活动范围就在机场附近,并没有看到市区的样子,只能依据地名展开一些想象。不过马上就要从这里出发踏上天山南路的城市了,听老阿说,喀什机场距离市区比较近。